百度小说网 > 东山有李文集 > 外婆的葬礼

外婆的葬礼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东山有李文集 !

      我最后一次看到外婆正是在去年的今天。

    她躺在那口红漆的棺木里,素面朝天,四肢并拢,穿着一套黑色的寿服,眼睛闭得死死的,两侧的面颊尽管有些浮肿却是深陷的样子,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脱光了牙齿的老人,一头苍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整个一副非常安详的样子。我跟着家里人披着白色的孝服盯着她老人家转了几圈之后,棺盖便永远的钉死了。几天后,我们便将她送到了山上。当然,按那边的礼俗我们为老人家举行了一个最后的葬礼。

    外婆一生活了七十多岁,生了四男四女,膝下儿孙满堂。我的母亲排行老三,而我则是这一支的独子。但我的表兄妹却有很多,其他的姨舅家很少有像我父母这样坚决贯彻计划生育的。所以,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如果一家人全部到齐的话,全家吃饭至少要四大桌才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们这些孙辈们也都开始成家立业了,第四代也已经产生。如此一来,在她这位老太婆的名下足足发展了四十多个人,完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加上大舅曾是80年代的大学生,现在又是企业的老总,所以外婆家在当地的村上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了。这一次老人家仙逝,自然要把葬礼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办一回。

    这让我突然的想象起外婆当年出嫁的样子,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但我知道绝对是没有今天这么风光的。听母亲说外婆小时候出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老长沙城里。我的外曾祖父是一位破落的小生产者,一来处在那种变乱的时代里,二来属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家里是穷得经常连锅都揭不开的。当外婆还只有十一二岁的时候,干脆就把她当丫头送到了我外公家里,成了一名童养媳。那时候,收童养媳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一般的贫苦人家是养不起的,听说当时外公家是富农,多双把筷子自然是不成问题的。听说外公小时侯是读过几年私塾的,能写会算,后来人民公社化时期还当过食堂的会计。可外婆却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只能念不会写。一直以来,她就说着那一口永远都改不掉的长沙话,跟她的父母交流,跟她的丈夫交流,跟她的儿女交流,直到跟我和其他的众多孙辈们交流。但她现在终于不要再说话了,活了将近八十岁,不知道说过多少话,流过多少泪,做过多少事,而现在终于可以安息了。

    母亲和姨妈望着棺木哭得泣不成声,激动时干脆伏棺大号一阵,将整个气氛活生生演绎得撕心裂肺。我也禁不住泪眼朦胧。是啊,有谁能真正理解母亲的涵义呢?这一切也许只有做了母亲的女儿才最终理解吧。我以前常听母亲在家里说,外婆好。她说小时侯,自己很调皮的,上学的时候,常常想着要吃零食,可那时候哪还有零食呢?能吃上饭就非常不错了。有一次娘却偷偷的将家里的米带了些去镇上换包子吃。但很快就被外婆发现了,但她没有打女儿,她从来都不打孩子的。只是那几天,外婆每餐都少吃了些,家里人问为什么只吃这么一点,她只说够了。其实哪里够呢?对于一个家里的主要劳力,每顿才吃半碗饭,骗得了别人又哪里骗得了自己的肚子?这一幕让我娘足足记了一辈子,也让我想起了外婆的这一辈子。

    在我的印象里,外婆是一位无比慈祥的老人,她从前就没有对我说过一句重话。每逢春节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去看她和外公。有时侯是和父母一块儿去,有时候是我一个人去的。每次去了,都是她老人家亲自下厨去做饭的,除了最后几年生病之后。外婆做的菜特别香,每次用得都是那个大柴火灶和那口大铁锅。有时见她一边要添柴烧火,一边又要炒菜,忙得手忙脚乱,我想上前帮忙时,她总是用那口嘹亮的长沙的话喊我:“孙啊,你走开些罗,莫搞脏哒你的手”去年她病危的时候,我去看她的时候,尽管她的身子已经不能动弹了,但当知道是我去了,她还在用那仅剩的一点力气跟我说:“烤火罗”我知道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一位外婆对她的孙儿表达的一份临终前特别的深情。

    在外婆所有的孙辈中,我是第一个大学生。所以在深夜唱灵歌的时候,歌者似乎对我格外的亲睐,老是围着我做文章,借外婆的口一再夸我有出息。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大概以为我好歹算个有“身份”的人,想跟我多讨些赏钱,我多少意思了一下,勉强应付了过去。但这令我不禁想起了当年老人家对我说的那番肺腑之言:“伢子,要发狠读书呀,学你舅舅,考上大学,莫作田了,作田太累有了出息,再好好对你娘,你娘这辈子苦啊”这是我十二岁那年独自去看外婆后临走时,她跟我说的话。那时候,家里正穷困不堪,连我的学费还是借来的。正是在那一次,老人家私下里还给了我一百块钱,那是老人家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私房钱啊!想到这时,我再也忍不住故作坚强,走到外婆的灵前长跪不起

    外婆的灵就放在堂屋的一侧,屋的正中摆着一个道台,那是做法的主要场所,祈祷老人家早日升到极乐世界里。做法的并非正宗的道士,是一个年过六旬的眼镜老头,大概是当地在这方面已经不可多得的一位在家居士吧。老道人的锣鼓敲得不错,字也写得过去,在道场的四周,她用彩纸足足写满了二十四孝的每一个典故,又用白纸置了一副长长的挽联,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披麻戴孝,清一色白,好一副凄婉动人的场面。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国人的丧礼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孔子也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一礼,祭之一礼。”这就是所谓“孝”所以我知道今天的这一切都是在秉承我们祖先长期以来的传统,目的当然是要崇尚孝义,尊老爱幼。但我却暗自反思自己:难道只有这样才算是“孝”吗?如果人要是真有灵魂的,我想与其像眼前的这种无可奈何的“哭”又何尝不在老人活着的时候给她多带些快乐呢?这让我真的无话可说,因为我们实在是那种“不孝子孙”

    老人活者的时候我们没有尽“孝”也只好等她死了再尽点“心”了。到了送葬的这一天,天刚好下着小雨。大舅捧着老人的遗像缓缓的走在棺木的前头,而我们则紧跟在后头,在那条泥泞的路上,每逢沟渠桥弯,路人鸣炮时,我们都是要下跪的,意思是请求老人家别走错了,或者答谢路人的好意。在这种场合,是无所谓“男儿膝下有黄金”了,所有的只是一群“丧家之犬”似乎在跟至亲之人做着最后的挽留,也似乎在向路人乞怜着一切。一路上音乐悲凉凄婉,哀声不断。如此跌跌撞撞的走了几个小时,才终于到了山上。这是一个向阳的半山坡,三面环山,一面朝天,听地仙说这可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可保佑葬者数代富贵不已。墓室设在一个较空旷的地方。一切已经备好就绪,只等时辰一到,就可以正式下葬了。只见地仙拿着那张古铜色的罗盘在墓室的四周再比了比,划了划之后,口中念念有词着,接着将带来的大红公鸡就地正法,将鸡血撒满一地,再丢了一把谷米放进墓室,然后高喊一声:“下葬”

    棺木渐渐的落到了地平线以下,哭声再一次激烈的响起

    就这样,外婆永远的活在了那座青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