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半空烟雨文集 !
1
史上诸多大文豪,如屈宋贾陶、李杜苏辛等,于后世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读书破万卷,自然而然就要与这些人结缘,或从中受益匪浅。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在教我们读书要严谨认真,要有勤奋好学的态度和精神,才能有得而知。诗人以“转益多师是汝师”言传身教,那么,愚昧如我等,又怎么能不学习他及他的诗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李太白和杜子美,可谓首倡推崇备至之功,而李杜,一是“诗仙”一是“诗圣”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话说,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永照诗坛。既然历史曾有如此机缘,让他们二人生于同朝同代,且会逢一时,携手曾游,成就一段佳话千古,当不可分裂,不可抑扬。同为诗歌史上集大成者,太白以浪漫,子美以沉重。而后者,他的诗号称“诗史”就其诗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无与伦比的。唐孟棨本事诗“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首言杜甫诗当时已号为史,此言甚是。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有“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等赞誉,而后世文人,没有不被杜子美“沾丐”的,学杜摹杜成为必然,如韩愈、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大家。至于我等当年塾中小儿,从启蒙至初成,更是必有杜诗,必读杜诗。
而既读杜诗,也得学杜摹杜,或者说附庸风雅。如此,我既知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圣地,必当往谒,权当作一次文化学习之旅,也未尝不可。
2
我是在游毕成都武侯祠之后,才往谒杜甫草堂的,不然,便要对不住作这一次成都行,更觉对不住千古诗圣杜少陵了。
杜甫草堂离武侯祠不远,仅几分钟的车程。草堂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即指。万里桥是成都老地名,在南门外,跨锦江。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费祎有“万里之行,始于此矣!”之语,桥因而得名。草堂当在桥西。
在草堂北门购门票时,附赠有一份“杜甫草堂导游图”导游即可免了,不亦快哉。然而,览毕整个导游图,却发现从北门入内其实不妥,到底还是从正门或南门始入要好一些。于是从一览亭穿水槛,过诗史堂、大廨而至正门,再从正门处折回。正门外临浣花溪,浣花溪因杜甫而闻名遐迩,可如今却已不再是“清江一曲抱村流”已不能作“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想,已窄而小,时且浊了。还好,现在城区环境绿化不错,虽不复当年,再现可期。
大门匾额书“草堂”二字,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联。随之进入“大廨”大廨应该是官署的意思,这只是后世人们给杜甫曾做过“左拾遗”或“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微职的纪念,是一种象征意义,毕竟我们对诗圣景仰,表达心中一点祝愿也未尝不可。大廨里并无“办公”痕迹,唯大厅中央一尊杜甫铜像引人注目。塑像身姿羸弱、单薄,眼神忧郁、深邃,使观者亦无不凝重。透过诗人那永恒的眼神,似乎才读懂诗人心中事,似乎才读懂我以前没有读懂过的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等等,才瞬间直入肺腑,感同一二。诗人铜像手臂狭细,手指瘦长,其中右手很光滑,光亮如新,多有游者扶之照像以为留念,或云以沾其“文气”
从大廨往里进,建筑结构成一四合院式,院内空间较大,浓荫遮蔽,其中遍植梅树,如初春时来,必当暗香浮动,疏影横斜。正中为“诗史堂”因杜甫是诗圣,他的诗称“诗史”而得名。诗史堂里也有杜甫胸像,塑像微蹙眉宇,目光深沉、冷峻。两侧楹柱,有朱德撰书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东西两壁,还有陈毅和郭沫若二位撰书联,多是集杜诗成之,或豪气干云,或赞誉有加。在堂内一侧,还置有李、杜泥像,系民间艺人所塑。把李白与杜甫塑在一起,也是对他们二人曾经相处一段时间的纪念,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又各自东西,但他们感情深厚,互相倾慕,仅杜甫就写有怀念李白的诗十多首,其中“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尤其透露出深深思念和崇敬之情。诗史堂左右有“诗圣著千秋”和“草堂留后世”陈列室,其中“诗圣著千秋”主要记录了杜甫青年、在长安、漫游、任左拾遗和最后漂泊蜀中的经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到后来写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北征、“三吏”、“三别”等的“穷年忧黎元”特别是将安史之乱时他遭遇离乱的情景再现,非常感人。其中用杜甫“子死妻泣”的事件和唐玄宗、杨贵妃们醉生梦死的画面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也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突显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崇高品质。而“草堂留后世”则以杜甫在成都草堂时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为基础,作一次流年再现。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览壁,我驻足其间,一次又一次的解读这首千古绝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情怀,岂不在此乎!广厦千万间如今倒是有的,只是天下寒士真受“大庇”而“俱欢颜”了么?
由叶圣陶题匾的工部祠,正中神龛祀杜甫,左右配祀黄庭坚与陆游,于座前有清钱保塘撰联云:“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此时,有一群花季雨季学生,蜂拥入内,并有导游介绍其中。有两名女生,在杜甫画像刻石面前“指点江山”把“杜拾遗像”四字解读为“杜拾——遗像”笑说古人不节育,生子众多,杜甫竟然排行第“拾”我一听乐了,笑对二人说,拾遗为唐官职名也,杜甫曾经做过几天唐肃宗时的“左拾遗”相当于从八品的一个小官,——她们才明白了。可叹现代学生无知至此,实属不该。这里的杜甫画像刻石,有好几通,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其一,所刻杜甫像均气度不凡,雍容丰满,与大廨里的铜像形象全然不相同,大约以此不至于让往谒者因其悲而生悲。而配祀黄山谷与陆放翁,也有文字说明,黄山谷乃北宋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早年受知于苏轼,后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论,风格奇拗、瘦硬,开创“江西诗派”于后世影响极大。他也曾流寓西蜀,访草堂,更致力于弘扬杜诗,还刻杜诗于石,并作堂置之。陆放翁也是人人尽知的南宋爱国诗人,曾官于南郑(今汉中)、成都、蜀州(今崇州)、嘉州(今乐山)等地,主张抗金,诗歌多忧国感怀、誓靖边塞之作,诗文以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名,而又一部入蜀记,更见其对蜀中的情深意切,他公余之暇,读杜诗、访杜迹,每每感怀少陵。所有这些,人们才将他们二人也塑于此,以陪祀杜甫,唤作“异代升堂”
3
终于见到真正意义上的杜甫草堂了,虽然它并不是原迹,只是今天仿制的产物。草堂周围依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意境,在此开凿有溪流环绕,并植有楠、樟、竹、茅、芦、迎春花等。首先进入一道柴门,正合杜诗“柴门不正逐江开”句,然后里面就是一个简朴而清幽的小院落(只是如今游人众多,已并不清幽)。通往茅草屋的小径,左植松四棵,右植桃五株。这样的茅草屋我幼时在家乡见过,都是以竹笆墙、茅草顶、穿斗式结构,长三间布局。中为堂屋,置有榻,两侧皆为卧室,东头是厨房,简洁、明亮。原来杜甫的茅草屋可能比今天的要粗陋得多,毕竟这种仿制的古建筑,有现代审美观和因之而生的人工痕迹。
杜甫祖籍京兆少陵(今陕西西安东南),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因“安史之乱”一家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岁末抵达成都,经好友彭州刺史高适和邻居帮助,才选择在这里建草堂而居,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携家离蜀东下荆楚,其间,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在蜀中共生活了五六年时间)。关于这里是否为杜甫草堂原址,我也存有疑问。后据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草堂史话,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诗人韦庄应西川节度使王建(唐亡后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之聘为西蜀奏记,翌年寻得杜甫草堂旧址“命芟夷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后世逐年修建和扩充的,可以确证这里为杜甫草堂原址。
杜甫居于草堂时,作诗很多,保存至今的就有二百四十余首,常以诗酒自娱,或与高适、严武等好友诗酒唱和,或凭吊名胜古迹。然而,诗人始终心系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从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枯棕、登楼等,即可看到诗人这种思想情感。
草堂管理处将此地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在茅屋西边,依杜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境,用原本的一个小土山,进行美化而成景点“西岭”隔竹树林,有山石与飞瀑相呼应。然而,毕竟已时隔一千二百多年,从草堂窗里不能直观真正的“西岭千秋雪”了,多少有一些遗憾。光阴飞逝,古人已矣,空嗟“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罢。
4
根据导游图,从茅屋景区再折向花径,访大雅堂。大雅堂据说原是草堂寺故址,用原来的大雄宝殿改建的。迎面有一墙磨溱壁画,以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将他青年、壮年到晚年的故事一一再现。大雅,即“四诗风、雅、颂”之大雅,是诗歌的正声,以此名之,乃为其内置有我国历史上十几个著名的大诗人而来,而杜诗也素有“大雅”之称。这些著名的大诗人计有屈原、陶渊明、陈子昂、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十二人。其中,屈原像系一乌木刻成,形容清癯而沧桑,李白乃用汉白玉雕像,呈半醒半醉状,尚侧卧而举杯。其余多由铸铜塑成,大小不一,或伫或行,服饰各异。创作者抓取这十二位诗人的个性和神态,用形象的雕塑语言,凝固诗人们的千古绝唱。雕塑取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愤和执着,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和超然,取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和悲怆,取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和潇洒;取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清新和超脱;取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嗟叹,取李商隐“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的郁愤,取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取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苦,让人们不禁心往神驰。
反复流连于此,不忍即去。从大雅堂经浣花祠(浣花祠是纪念杜甫之后一女丈夫浣花夫人的建筑)到茅屋景区,其间须经过“花径”那里有一影壁,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大字,很多游人在此摄影留念。我在“情系草堂”馆,就看到过毛泽东的一幅照片,照片上,毛主席面向影壁,作沉思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而诗人和伟人,留给我们的,又岂止一帧背影呢?
其它的,有“唐风遗韵”有“杜诗木刻廊”等,匆匆览过。我倒是曾专注于历代杜甫诗集藏品掇英。杜甫传世的诗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后世进行整理、订正、分类、注释和编篡,出有名目繁多的各种杜集版本,据此馆藏介绍,这里最为珍贵的有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残存其六),还有一部宋刻杜工部草堂诗笺也弥足珍贵,其它的有元代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勤有堂刻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重刻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等多种,什么杜律、少陵诗钞、杜诗镜铨、钱注杜诗、杜臆等等,更不胜枚举。
5
纵观大诗人杜甫一生,可谓郁郁不得志,且滇沛流离,忧患累日。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远祖是西晋名将杜预,祖父杜审言也是唐则天朝时著名诗人,曾官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父杜闲也做过兖州司马、奉天县令等,母亲亦系名门望族,如此,杜甫必当“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而“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始终想为唐王朝效命,不然,他何苦不学王维超然而避世?他不能!杜甫于55岁时在夔州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登高,南宋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谓沧桑不已。诗人回顾一生,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国难家愁,齐集于笔下,全诗回旋顿挫,沉郁悲凉。然而沉郁悲凉者,非杜甫一人,历朝历代,多的不是!就是“大雅堂”中那十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可以用共同的词一言概之:无奈!无奈何,这些诗人们!无奈何,古今多少事!
杜甫于大历三年岁末,在岳州感时伤怀,写下了另一千古绝唱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寄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而我们又岂止是感叹?又岂止是扼腕?我们恨不能与之凭轩涕泗同流!
2007年6月10日于邛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