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 彼岸繁花[综红楼] > 木匠皇帝163

木匠皇帝163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彼岸繁花[综红楼] !

    天启七年风调雨顺, 让大明王朝的所有人都怀疑过去的六年里,那不停的每年黄河决堤、淮河泛滥、东西南北中的地动之真实性。更怀疑今年的平安,老天会不会在明年、在以后加倍地找补。

    丰收的喜信儿, 先从江苏、山东、河南递到京城。往年受黄河、淮河水灾折磨的三省,今年太平地过来了。最后是周永春上呈辽东秋收的成绩, 同时转来熊廷弼从遥远的奴儿干都司的递回来秋收成绩, 辽东全境相加——不再需要朝廷贴补粮食了。

    土默川和宁夏两地的粮食,早就已经满足三边驻军的需要。更因为陕西、甘肃、宁夏迁出了三分二之上以上的人口, 留在当地的人, 也以植树换取朝廷的银米为主。渭河等河流灌溉区域的农田, 因为水源充足,风沙减少,保留下来的少量耕田,却获得增加一半的产量。

    不需要再运粮食去赈济陕西的百姓,也不需要再运粮食去辽东, 内阁和户部的官员, 都跟着天子松了一口气。

    山西无旱无涝,基本能自给自足。京畿虽人口众多, 但有津门等新开垦出来的大片水田作支撑, 单河南和山东的运过来的粮食,就基本能够满足了京畿的需求。

    朱由校与内阁和户部商议后, 户部从应急款项中拿出了几十万, 购买农户手中的余粮, 免得谷贱伤农。这一年湖广的丰收, 让大明空置很久的常平仓满了近半。

    繁忙运河上的上川流不息的运粮船,今年罕见地减少了。可这样的减少,让上至皇帝、中间的文武百官、下面的黎民百姓都欣喜若狂。

    多少年了,终于盼到了一个泰平年景了。

    周嘉谟在天启八年初一的开年宴上,因为高兴就有点儿喝高了。他拉着过来给他斟酒的太子,抽抽噎噎地淌眼泪。

    “殿下啊,陛下这几年过的辛苦啊。”

    一句话勾起了在场这些老大臣的心酸,往事不堪回首啊。

    五岁的太子赶紧仰头成六十五度安慰老尚书,“太傅不要伤心啊,一切都已经好了。”还体恤地掏出自己的手帕,踮起脚要给周嘉谟擦泪。

    二皇子从认人就是太子的小尾巴,睡醒了看不到太子就要找,会走了就拽着太子的衣襟走。太子给周嘉谟斟酒了,他必要跟在后面再斟酒一杯,看着人喝下去才肯罢休。

    王安带着小内侍端着酒壶,弯腰帮着这哥俩扶着酒壶。

    孩子太小,根本就拿不稳酒壶斟酒。

    二皇子见周嘉谟哭的太凄惨,也学着太子掏出手帕给周嘉谟擦泪,王安赶紧上前一步,掐住二皇子的肋下,把他扶稳当了。

    但二皇子要学哥哥安慰周嘉谟:“太傅不要伤心啊,都已经好了。”可刚刚一岁半的二皇子,把太子的一句话学的七零八碎,变成“太傅伤心好了”。

    糯糯的童音却吐字清晰,让有些喝高的周嘉谟愕然之下却听得明明白白的,凭他心里积满了再多的伤感情绪,也被二皇子一句话赶的不见踪影了。

    王安还能绷住,跟在他后面捧酒壶的小内侍却憋不住想笑。王安严厉地横了他一眼,小内侍赶紧低下头去,咬着嘴唇想深藏表情,可那抽搐不止的肩膀,还是泄露了他的心思。

    太子对弟弟是非常有耐心的,一字一词慢慢又说了一遍,还把一句话断成两部分,二皇子终于顺利地学完整了。

    这让周嘉谟从心里往外感受到太子的真诚安慰,妥帖得全身毛孔都舒展开了。

    黄克缵对周嘉谟说:“明卿兄,你我今日得太子和二皇子斟酒,即便是今年致仕,这辈子看到了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也满足了。”

    周嘉谟接过太子的手帕,擦擦浑浊的老眼,把眼角的湿意都拭去了,清清嗓子对太子说:“老臣谢太子敬酒,谢二皇子敬酒。”

    二皇子把自己的手帕递到周嘉谟眼前。

    黄克缵提示老伙伴,“快接了二皇子的手帕。”

    二皇子跟着去养心殿也有几个月了,他只要看到太子安稳地坐着不说话,他也就不哭不闹挨着哥哥坐着不吭声。虽是很多时候没坐多久就睡着了,但不影响重臣们对二皇子的熟悉。

    周嘉谟赶紧接了二皇子的手帕,太子带着弟弟又去给黄克缵敬酒。黄克缵虽然没有说什么伤感的话,但是潮湿的双眼还是泄露了他内心的激荡。

    周嘉谟端起酒杯,与黄克缵心照不宣地共饮。

    坐在开年宴席前面的六部尚书、侍郎、还有英国公、定国公、以及几个能参加小朝会的侯爷,都得了太子和二皇子的敬酒。

    美的这些人各个脸上都笑成了一朵花。各自的心里都想着这样的一句话——不枉费这些年死心塌地为天子、为朝廷尽心尽责地努力付出啊。

    公鼐一反平日里的严肃,笑着对天子说:“陛下,太子仁孝,友爱兄弟,臣恭喜陛下了。”

    朱由校笑着回答:“也是孝与和倍圣教导的好。”

    公鼐和周如磬立即齐声说:“臣不敢当。”

    叶向高赞道:“太子秉性好,陛下引导的好,孝与和倍圣教导的也好。”

    与天子坐的近的老臣,有资格与天子随意说话的,都开口夸赞两位皇子。

    朱由校让太子去给周嘉谟和黄克缵敬酒,是想酬谢这两位老臣,这些年不顾年老体迈,一直坚持在朝堂为自己镇场子。

    如今风调雨顺了,自己也在朝堂确定了一言九鼎的地位,周嘉谟以自己已经八十三岁了,提出要致仕返乡,鉴于这时候的人都要归葬祖坟的习俗,他也不好再挽留这老大臣了。

    与他同时致仕的还有黄克缵,也七十九岁了。天子已经拟下太子太傅的赠赐,用以感谢两位老大臣半个世纪的操劳。

    大概是天启七年的风调雨顺,让老臣们生出如释重负的宽慰了,秋天就陆续不断地有老臣提出致仕。公鼐也提出致仕,但是朱由校只同意他卸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却留他继续在朝中教导皇子几年。

    三代帝师的荣誉,让公鼐立即就应下了天子的挽留。

    工部尚书王永光的致仕,朱由校就没有同意了。他挽留王永光干到七十岁,也就是再干一、两年的事情,王永光欣然接受了。在朱由校的心目中,有王永光做工部尚书顶在前面,徐光启就可以不理会工部的琐碎事务,带领他的学生们全力注重急需的军备研发。

    周嘉谟在过去的一整年都在为致仕后的事情做准备。

    在冬月的时候,他终于提交给朱由校几份他满意的六部七卿的候选提名。君臣带着两位什么都听不懂的皇子,闭门商讨了小半个月,才定下了最新的内阁、尚书、侍郎名单。

    朱国祚接任吏部尚书、何熊祥接任刑部尚书、周如磬接任礼部尚书。

    户部、兵部、工部尚书不变。

    补了何如宠、周延儒、杨景辰做阁臣;

    商周祚为左副都御史;

    调了苏茂相、左光斗分别做吏部左、右侍郎;

    魏光绪为刑部右侍郎;

    拔擢张瑞图、林欲楫做礼部左右侍郎。

    杨涟、张文郁为工部右侍郎。

    定下这些这些重臣之后,朱由校起身对周嘉谟抱拳致谢。

    “有周卿这番谋算,大明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不虞无立国支柱的重臣。”

    慌得周嘉谟赶紧起身还礼。

    “陛下,这是老臣应做之事,可不敢受陛下之礼。”

    “周卿承得起。若无周卿这八年襄助,朕会更艰难的。大郎,带着你弟弟过来替父亲谢谢太傅。”

    太子领着二皇子行礼,这个礼,周嘉谟从容地领了,然后郑重地给两位皇子还礼。

    “陛下如此礼遇老臣,老臣纵使鞠躬尽瘁、死亦瞑目了。”说的太不吉利了。

    太子乖巧地安慰周嘉谟:“太傅会长命百岁的。”

    二皇子跟着鹦鹉学舌,“长命百岁。”

    周嘉谟激动地拉着太子的手,对朱由校说:“陛下,大明有这样的储君,老臣就是去见穆宗、神宗、光宗也无愧了。”

    在天启七年的预决算通过之后,吏部把最新的六部七卿和阁臣的名单公布了。虽然在此之前,朱由校和周嘉谟君臣二人都找了相关部门的尚书研究过、征求过、他们对本部门补充进去的新人意见,但是这份名单还是震呆了不知其它部门官员任免的重臣。

    周延儒能从西南回来,不得不佩服状元是有真本事、真实力的,人家是全凭自己干回来的。但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张文郁,现在就晋升为工部右侍郎,真的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了六部七卿。

    谁从进士到侍郎不得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都熬不到三品的侍郎。

    而张文郁才用了六年啊!

    工部尚书王永光本来就对谁做侍郎没什么意见,天子和周嘉谟找他提起张文郁的时候,他倒是很赞成。因为这几年他越发地看明白了,在工部必须要有“真本事”——有陛下需要的“奇淫巧技”,不然就会沦为处理日常事务、也就是杂事“跑腿”的。

    这也是他想致仕、却说不出口的理由。

    而天启二年分到户部观政的新科进士张文郁,作为一个小小的主事,没多久就能跟在徐光启后面帮忙;没用上一年的时间,就超越了徐光启的亲传弟子,成为徐光启倚重的人才。

    考虑天子拔擢杨涟做工部侍郎,不仅有杨涟是顾命大臣,继续混在人才济济的兵部中、几乎算是没有了出头之日,还有天子欲拔擢勋贵去统领兵部的意思。而杨涟到了工部,正可以接在自己或者是接在徐光启之后为尚书,可以一直承担处理工部日常事务之责任。

    王永光把前后都想明白了,面对同僚有疑惑,趁自己还是工部尚书,自然要站出来协助吏部做出解释,好给自己的儿孙留下一份香火情。

    “各位,我本来也提出致仕了。但陛下挽留,我就腆颜在工部继续做尚书、为陛下继续效劳到七十岁。工部之所以这次增选了两位右侍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这一两年内做好事务交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完成火炮、盖伦船等的改进。”

    提到火炮的改进,谁都没话儿讲了。张文郁在最新式火炮和盖伦船的研发中,其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觑。他凭借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是赢得了工部的同僚认可,还得到了天子的多次赞誉,这是继黄克缵和徐光启封爵之后,陛下的另一个要学子们重视数术和“奇淫巧技”的信号。

    这才是其破格提升的关键啊。

    所有人立即想明白了张文郁升职的内里关窍。

    至于其他人的晋升就都是凭能力而得来的了,内里并没有什么花哨。天子和周嘉谟对官员的考评、拔擢,总是能够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于是在天启七年最后一次的大朝会上,吏部这样的最新六部七卿名单公布了。并在天启八年的开年宴上,各部晋升的尚书、侍郎都各就各位。他们要在新一年里,在天子的率领下,以新的阵容迎接属于大明的辉煌灿烂。

    坤宁宫里也在举行着招待诰命夫人的宴席,皇室以瑞安大长公主朱尧媛(神宗的同母妹妹)为首,带着寿宁长公主朱轩媁(神宗第七女),光宗的第五女宁德长公主朱徽妍,第六女遂平长公主朱徽婧、第八女乐安长公主朱徽媞,与瑞王妃(神宗第五子朱常浩之妻)、惠王妃(神宗第六子朱常润之妻)、信王妃(光宗的第五子朱由检之妻,亲王王妃)和潞王妃(神宗同母弟的儿子朱常淓之妻),一起招待前来参加宴席的诰命夫人。

    去年皇家一气嫁出去了三位公主,还给信王朱由检(亲王)和潞王(郡王)朱常淓都娶了亲。帝后一改既往帝室只与平民联姻的二百年传统,给信王娶了吏部尚书周嘉谟的嫡孙女,给潞郡王娶了户部尚书李起元的嫡孙女。

    三位长公主的驸马,不是出身门风清正、书香门第、有前程的举子,就是伯府的有能力的嫡子。而且天子说了,驸马不受身份的限制,可以继续考进士、做官、领军。因此前年选驸马的时候,坤宁宫差点被踏破了门槛。

    最后还是天子说要在三品官员以上人家的嫡子中选择,才使得事态平息下去。

    这些公主和王妃,不提已经上了年纪、辈分最高的瑞安大长公主,也不提寿宁长公主、瑞王妃、惠王妃属于长辈,单去年经皇后手出嫁的、朱由校的那三个异母妹妹,还有新娶进门的两位王妃,都恭敬地跟在皇后的身边,非常有礼地款待进宫参加宫宴的女眷。

    因为皇后不止一次地耳提面命,这些诰命夫人因夫、凭子得以晋封,皇爷要借重她们的丈夫和儿子治国理政,那么皇室的公主、王妃,包括她自己在内,也都要对她们礼遇。要是哪一个失礼了,以后就不用再进宫、也不用想再参加宫宴之类的事情了。

    这个警告是非常严重的。由于朱由校在褫夺了太/祖所封的那些亲王、跟着又对宗室违法等行为不假辞色地予以严惩,使得宗室中再无人敢作奸犯科。这些能留在京中的公主和王爷,算是天子最近的血脉了,她们也都晓得厉害、谨慎地做人做事,无人再敢越雷池一步。

    公主们对皇后的警告,是为自家丈夫和儿子好容易有了前程不敢不敬服;瑞王妃、惠王妃来自民间,对上英国公府出身的皇后,满身心都是畏惧。但信王妃和潞王妃的出身,决定了她俩知道皇后所言非虚。

    皇后都带头礼遇诰命夫人们,让这些诰命夫人多得一份尊敬,她们就只能跟从去做。无论是出于对自家男人前程的关心、还是对皇后的敬畏、自身的素养,这些公主、王妃都一反高高在上的作态,努力平和地对待进宫领宴的官员内眷。

    英国公夫人作为皇后的母亲,自然更受礼遇。但她在皇后起身去休息的时候,匆忙也跟了过去。

    “娘娘还好?”亲娘就没有不在这时候担心女儿的。

    “挺好的,母亲放心。我没什么事儿。这个是个省心的,比怀大郎的时候还轻松呢。”

    “娘娘连生了三个了。”英国公夫人感慨。

    “皇爷说了,这个生完再不生了。”

    皇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自家的三个嫂子都是这样隔了二年生一胎。她怀了这一胎,多少有些出乎了帝后夫妻的意料。可尽管她没什么不适、怀的还异常顺利,皇帝还是把二皇子也揽过去带着,只让她好好养着。

    帝后夫妻二人和乐,天子带着太子和二皇子,英国公夫人也就问上一句罢了。

    英国公夫人点头,她也不是太担心。她自己和三个儿媳妇都是这么生过来的。女儿自小就练武,比三个儿媳妇身体还要强一些。再说了,宫里又没有其他嫔妃和杂事烦扰的。

    “我当年也是连着生了你三个哥哥的。然后啊,我就想生个女儿。哪想到好多年都没有消息。”

    “母亲最后还是有了我,遂了心愿啊。”

    皇后靠在母亲的怀里,一幅散懒的模样。英国公夫人揽着女儿,轻抚她的后背。

    “是啊。现在府里有八个儿郎了,我就想有个小孙女。你三嫂说得指着你大嫂、二嫂了,她就是再生,可能还会是儿子。”

    皇后摸摸还没有显怀的肚子,“那这个,岂不是皇子的可能性大了?哎呀,这个最好是公主。”

    坤宁宫暖阁里的人,表情都一致地认为皇子的可能性大。

    立春抢先开口说:“生皇子也好啊。皇爷天天把大郎、二郎都带在身边。要是个皇子,也能跟着皇爷去前面。可要是公主,就只能跟我们一样,关在宫里不见外头了。”

    英国公夫人把立春叫过来,“你这性子啊,还是跟我回府嫁人吧。不然早晚会惹祸上身的。”

    立春跪在老夫人面前,扑棱着脑袋不肯跟她出宫。

    “老夫人,婢子这辈子就跟着娘娘了。出去嫁人有什么好,伺候完老的要伺候小的。像我娘一样,什么活都要做,还少不了要挨几下打、挨几句骂。婢子那么用心练武,就是不想挨打。

    可在娘娘这里,立冬分婢子的事情,婢子都做得很好的。不挨打不挨骂的,婢子不出去嫁人。”

    英国公夫人一直喜欢立春的忠心直率、干活利索,可是在宫里,这直率就不是什么好秉性了。故她问皇后:“你看呢?立春可是我屋里被你要过去的。”

    “母亲,她不愿意出去就算了。皇爷也不喜欢说话绕弯儿的人。她这样的直脾气,在我这里好过出宫被搓揉。”

    宫里不少一辈子没嫁人的女官,各个也活的挺高兴。皇后肯留立春,英国公夫人就摇摇头不再提立春出宫之事。但叫过立冬仔细吩咐要看好她,别让她惹祸了。免得立春自己吃亏,皇后娘娘和英国公府也都丢面子。

    立冬立即应下,还劝说道:“老夫人放心吧。立春也就是在娘娘跟前信口开河,皇爷每天过来的的时候,她谨慎着呢。”

    天启八年的上半年风平浪静的。但是到了六月,就在下旬的大朝会上,浙江送来了八百里加急。向朝廷禀报:浙江出现立朝未见的海溢!

    以嘉兴府、绍兴府受灾最重。

    嘉兴府出现飓风,大雨接连数日不停,海水扑上陆地,滨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可胜计。绍兴也大风肆虐,海水直入郡城,街市中须操舟方可出行。

    朱由校带着朝臣商议救助之法,急命浙江省的卫所将士去抢救受灾的百姓,并从临近的江苏、江西、福建调派救援粮食、药品。

    叶向高建议道:“陛下,这样的大灾,最好由朝廷派钦差统领,佐以东厂、锦衣卫、禁军将士辅助,共同去救灾。免得卫所兵良莠不齐、或者有不法之徒趁火打劫作乱。”

    “叶卿考虑周到。你看派谁去做钦差比较好?”

    韩爌立即站出来说道:“陛下臣请命去浙江。”

    吏部侍郎苏茂相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回京之前就在浙江做督抚,臣为钦差去浙江最为适合。”

    何如宠、周延儒和杨景辰也跟着请命做钦差。都察院的御史、翰林院的学士们,也有不少人积极请命做钦差。

    刘一燝站出来说:“陛下,臣认为韩虞臣去浙江最适合。虞臣与臣当年在杭州火灾时去做钦差,有相似的理由:入阁多年,身兼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到了地方能镇住宵小、也能控制住局势,还可以及时做出最适合的决断。”

    “那就韩卿去浙江做钦差。都察院何卿选派得力的钦差副使,明日离京。户部、工部和内阁留下商议救灾的具体事宜。”

    天子拍板,刘一燝悄悄松了一口气。他与韩爌同僚多年,韩爌对他相助颇多。这样的建功立业机会,他想为韩爌抓住,同时也希望兄长对浙江的了解能够帮助到韩爌。

    其实朱由校是属意苏茂相回浙江的。苏茂相在天启二年还在做浙江的督抚、而后回京做户部侍郎、现在又是吏部侍郎,浙江的官场他处理起来是游刃有余。意味着救灾的事情成功了一半。

    但是刘一燝作为阁臣多年,提议韩爌去做此事,以韩爌的能力做好此事也不难。韩爌会从浙江的全盘考虑问题、处理救灾事宜,还会针对以后做出合适的及时的决断。这又是苏茂相目前的眼光未曾到达的格局。

    再则刘一燝之兄刘一焜,在苏茂相之前为浙江督抚,刘、韩二人关系密切,也会给韩爌帮助。刘一燝这样的提议,是不是有他私心的什么考量,他要好好看看。

    因为叶向高快到致仕的年龄了。谁接任叶向高为首辅,他也该考虑了。

    天子这三天都在前面处理浙江海溢风灾之事,连着熬了两晚,也亏得朝廷对救灾有了现成的应急措施、还有这些年累计下来的经验,才算是把所有的事情都顺利地安排下去了。

    朝廷该出的预防灾后疫病的药物,一部分从京师送到了通州的码头,一部分送去了津门,陆路、运河和海陆三管齐下,希望对灾区的百姓能够做到及时的、有效的救助。

    可不等天子和内阁喘口气歇歇呢,浙江又送来一份加急:山阴、会稽、箫山、上虞、余姚被溺死者,各以万计,大水不退。

    叶向高叹息一声,这是为浙江巡抚潘汝桢惋惜。

    这一份加急的意义何在呢?

    果然天子只看了一眼第二封加急,就交给内阁存档了。朝廷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结果了。

    朱由校连着两晚没回坤宁宫,太子和二皇子也都跟着他在养心殿里囫囵对付了两天。父子三人收拾整齐了去坤宁宫。朱由校抱一个,拉一个,妥妥的好父亲。

    “父皇眼睛红了。不要哭啊。”

    二皇子被朱由校抱在怀里,一手搂着父亲的脖子,一手抚上父亲的脸颊做安慰。

    “父皇不是哭红了眼睛,是为浙江水灾熬夜的。”

    好奇宝宝二皇子立即问哥哥:“熬夜是什么?水灾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不用朱由校去解答,太子会尽职尽责做一个好哥哥,解答弟弟所有的疑问。

    到了坤宁宫,却见刘院正等人都守在产房外呢。

    “陛下,娘娘在生产,进去有一会儿,胎位都正常。”

    朱由校顿感愧疚,忙放下二皇子,“大郎,你看好弟弟,就在这里站着。王安,你过来陪着大郎和二郎。”

    他自己则急急忙忙过去产房的窗外。隔着窗户问话:“梓童,你可好?”

    “还好。”皇后正在憋气使劲呢,听天子声音急切,就卸了劲儿回话,免得他担心。

    稳婆立即提醒:“娘娘,憋住,使劲。”

    朱由校知道自己说话的时机不对了,搓着手轻咳一声,在窗外说:“梓童,我在外面守着你。”

    他的话音落下不久,产房里传来响亮的哭声,然后是稳婆大声的恭喜。

    “娘娘,是个皇子。好结实的胖小子!老婆子恭喜娘娘了。”

    等皇后都收拾好了,回去月子房,却看到丈夫抱着三儿子坐在房里呢。大儿子和二儿子在丈夫身边,一左一右地扒着父亲的衣袖看弟弟。

    “你们爷几个也不嫌热的慌?”

    二皇子立即笑着扑去母亲那里。

    “母后,弟弟好小啊。”

    太子也舍了新弟弟跟过去,“母后,你还好吗?”

    “好。母后没事儿。你俩喜欢新弟弟吗?”

    “喜欢。”

    脆生生的童音,异口同声。

    朱由校把新生儿抱去皇后的枕头边放好。

    “辛苦梓童了。咱们以后再不生了。”

    皇后抹了一把额头的虚汗,“我还是想有个公主的。”

    “再说再说。你怎么没打发人去喊我?”

    皇后轻笑,“浙江水灾,你这两天没回内廷,我猜你定是忙的脱不开身子。再说我生孩子,你回来了也帮不上忙,有母亲和太医在就够了。”

    朱由校一脸受伤,“梓童,我有用的。我可以抱你上产床啊。你不能要再有儿子了,就不要我了。”

    皇后被天子逗笑,捂着肚子“哎呦”一声,吓得英国公夫人在外面赶紧问:“娘娘可是有什么不舒服?”

    刘院正则请示:“陛下,臣再给娘娘请脉吧。”

    皇后说话:“没事儿,我就是笑的肚子有点点儿疼。你们站了小半天了,也都去歇着吧。皇爷带大郎、二郎去吃点东西,让我睡会儿。”

    英国公夫人和刘院正这才放下心来。

    朱由校没有马上带大郎和二郎离开,他仔细地给皇后擦汗,吩咐立冬和立秋小心照顾娘娘。

    皇后问天子,“浙江的事情安排好了?”

    “安排好了。你等着看吧,回头浙江再上的折子,定是会写今天风停雨住、海水消退。”

    皇后莞尔。

    “父皇,为什么定是今天啊?”

    “因为你弟弟已经平安出生了啊。”

    立冬在天子背后咬下嘴唇,又来龙子的说法了。

    ※※※※※※※※※※※※※※※※※※※※

    *崇祯元年(1628)七月二十三日,浙江海溢,嘉兴飓风淫雨、绍兴等大风海潮,海水直入郡城,街市可行舟

    **163章(快结文了,意义不大,看看大明的进士能人,二三十岁的进士比比皆是。)

    吏部

    朱国祚1559生,字兆隆,万历11年状元1583

    苏茂相1566生1592进士;

    左光斗1575生,字遗直,万历35年1607进士

    户部

    李起元_1559年出生,1586年进士27岁

    毕自严1569生,字景会,万历20年1592进士;

    郭允厚1570生,字万舆,1607进士;

    杨嗣昌1589生,字文弱,1610进士(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

    刑部

    何熊祥1567生,字乾宰,1592进士

    赵秉忠1573生,字季卿,万历26年1598状元;

    魏光绪1594生,字孟韬,万历40年1612解元,41年1613进士;不到二十岁。

    兵部

    崔景荣1565自强1583进士19岁

    英国公世子张之极

    李邦华1574生,字孟暗,万历32年1604

    礼部

    周如磐1567生,字倍圣,1598进士32岁

    张瑞图1570生,字长公,万历35年1607探花

    林欲楫1576生,字仕济,万历31年解元,1607进士二甲12名

    工部

    王永光1560生,字有孚,1592进士

    徐光启1562生,字子先,万历32年1604

    杨涟1572生,字文孺,万历35年1607进士

    张文郁1578生,字从周,1622进士

    都察院

    何宗彦1559生,字君美,万历23年1595进士

    商周祚1575生,字明兼,万历29年1601进士

    内阁

    首辅叶向高1559生,字进卿,1583进士

    刘一燝1567生,字季晦,礼部尚书简东阁大学士,万历23年(1595)进士

    韩爌1566生,字虞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20年(1592)进士

    何如宠1569生,字康侯,万历26年1598进士

    周延儒1593生,字玉绳,1613年状元。二十岁的状元

    杨景辰1580载辅万历41年1613进士,会试第二名,二甲17名

    **************************************************************************************

    1张小姐说:成名要趁早

    2胡书记亲身经验总结:每一步晋升都比别人快一两年。四十年下来,就是个中央的总。

    3大器晚成的话儿别当真,那是糊弄人的。中举太晚的范进,来不及封侯拜相的。

    4本文的公鼐是换了皇帝被改了命。

    看看崔景荣和周延儒,那才是人生的榜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