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 大明:朱标跪求我当太傅 > 第136章 到底是谁负了谁

第136章 到底是谁负了谁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大明:朱标跪求我当太傅 !

    见到许牧这一副淡然处世的模样,朱元璋甚至怀疑先前自己和他的冷战就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般。

    “老师,我们兄弟几个这才从邻村的灾区回来。”

    “我爹听了一些我们在那边的所见所闻心中也是感慨,便来和您聊聊天。”

    朱棣笑呵呵的上前两步开口说道,在二人只见打着圆场。

    “当然可以,来喝茶。”

    许牧听到这话,也是心中一阵好笑。

    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他自然是明白朱老爷子这份倔脾气的。

    这次前来,估计也是在大虎他们的怂恿下才来的。

    “唉!咱这些日子,也是思考了不少。”

    “话说许先生,您说我要是真的把乡亲们供出来了,他们将来不认我怎么办?”

    “咱要求也不高,就想着将来他们过上好日子了,能别忘了咱。”

    “毕竟人都有私心,咱也不例外。”

    “对于咱来说,就是放弃掉眼下的一切,去为了他们的日子拼搏。”

    “要是咱再自私一点,这种得不偿失的活儿,咱肯定都是不考虑的。”

    朱元璋端起面前的茶盏浅浅的抿了一口,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言语中尽是复杂。

    听出来了朱老爷子心中的郁闷,许牧突然就笑了。

    他突然间就明白了朱老爷子这段时间以来,内心真正的想法。

    朱老爷子根本就不是什么自私,更不是什么不愿意为乡亲们做事。

    他担心的,仅仅是自己被遗忘罢了。

    当了一辈子村长,为乡亲们服务了一辈子。

    这如果有一天突然乡亲们说不需要他了,心中肯定是会空落落的。

    “朱老爷子,您心中所想的,我自然是明白的。”

    “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想必乡亲们心中也是一清二楚的。”

    “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吧,大明诸位应该也都很熟悉了。”

    “自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之后,貌似除了随后奉天靖难的朱棣之外,就没再出过什么好皇帝。”

    “您想想这大明几百年来,都是些什么皇帝?”

    “炼丹的,逗鸟的,玩蛐蛐的,一心想做木匠的,十几年不上朝的。”

    “在这一代代的积累下来,终于将大明的根部彻底腐坏,再无回天之力。”

    “以至于崇祯皇帝就算是天天忙于政务,将自己一辈子都在于搭了进去,最终还是只落得了个自缢煤山的下场。”

    “您觉得,这些皇帝对得起百姓吗?这样的大明对得起百姓吗?”

    许牧的一番话,使得朱元璋一时间陷入了沉思,心中不是滋味。

    他甚至怀疑许牧已经知道自己是朱元璋了,所以说才会说出这种话来扎自己的心。

    自己常常担心百姓会负了自己,但大明若是真的如此下去……自己还怎么有脸让百姓全心全意的对自己?

    “但是即便如此,当清军入关要统治百姓的时候,还是有无数的百姓奋起反抗,甚至高呼反清复明。”

    “想当年清兵兵临城下,襄阳守将马祥麟曾在殉城之前,给他母亲秦良玉写过一封家书: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秦良玉的回信也仅仅只有一句话:好,好,真吾儿。”

    “秦良玉的丈夫是武将,在丈夫殉国之后她毅然投军,立下了赫赫战功,甚至有人扬言说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就是这样一位女中豪杰,为了大明,她的丈夫,儿媳皆是为国战死。”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要知道,为了大明而奉献了此生全部的,可不仅仅是只有他们一家。”

    “纵观大明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踉跄坎坷,无数次的没落与破败,似乎都在告诉这个天下,大明完了。”

    “但纵然如此,整个大明上至君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从未向侵略者低下过头颅。”

    “我大明,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然国破,但朱元璋当年立下的组训,他们记得仍旧清清楚楚。”

    许牧说到最后,面色不禁多了几分感慨。

    纵然是他,每每讲到这一段话的时候,也不禁一阵心潮澎湃。

    要说不为这些而骄傲,那是假的。

    但最终的结果,令他心中十分的叹惋。

    然而听到许牧的话,朱元璋却是瞳孔一缩,鼻子莫名的一酸。

    按照许先生这个意思,纵然是大明到了灭亡的最后关头,那也是在几百年以后了,那些百姓后人们仍旧记得他朱重八说的话?

    朱元璋张了张嘴,想要说些什么,但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随着李自成被赶下龙椅,清军进京,各种政策随之即来。”

    “原本多尔衮承诺,他大清建立后,不易衣冠、不改习俗、不变发式,但他很快便出尔反尔。”

    “而其中最掀起轰动的,便是剃发令。”

    “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只留颅顶后头发,编结成辫,垂于脑后。”

    “但是大明百姓又怎能答应?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想剃发绝不可能!”

    “他们高喊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纷纷开始揭竿起义。”

    “尤其是江阴城,创下了六万百姓死守孤城,抵挡二十四万清军,连斩三王十八将军的战绩。”

    听到许牧这话,别说是朱元璋了,就连是朱标等人都不禁瞪大了眼睛,倒吸了一口凉气。

    尤其是朱棣,心中别提是何等的震撼。

    作为一名常年领兵打仗的将领,他当然知道此等战绩意味着什么。

    朱棣的脑海中,甚至已经开始浮现出当时战争的惨烈,百姓们拼死抵抗,誓死不服从满清鞑子的统治,誓与大明共存亡。

    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百姓们的脸上皆是愤恨,但仍旧不愿后退一步。

    他们的身后,是家乡,是亲人。

    他们的身后,是大明最后的倔强与骄傲。

    此等血性与骄傲,此等对家国的执着,谁看见了能不为之感慨?

    仅仅是三言两语,便将此次战役中的悲壮尽数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