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 大明:黄袍加身,你们可害苦了朕 > 第23章 给太子上课

第23章 给太子上课

作者:东方笑笑生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大明:黄袍加身,你们可害苦了朕 !

    太子朱慈烺,一个富贵而悲剧的人物。

    他出生第二年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储君教育,为人正直仁义。

    然而自古以来,皇帝即位后不久所生的太子,都没有好下场。

    如纣王、刘劭、赵桓、朱厚照等,以及后来满清的胤礽。

    此不祥之兆,在朱慈烺身上同样应验。

    历史上,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祯皇帝在自缢前,将太子朱慈烺托付给成国公朱纯臣,命朱纯臣统领诸军辅助太子朱慈烺。

    没想到,崇祯前脚上吊,朱纯臣献出齐化门,投降李自成,把太子朱慈烺给卖了。

    李自成命太子下跪,朱慈烺昂然挺立,斥其不配,但求一死。

    李自成一看这太子有点东西,考虑到他没有罪过,便封他为宋王。

    此后出征山海关,也将其带上,威胁吴三桂等人。

    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大战吴三桂,遭到八旗军偷袭,大败而归,朱慈烺落到吴三桂手中,后来销声匿迹。

    再后来北京和南京发生“南北太子案”,有二人自称是太子朱慈烺,分别被满清和南明朝廷斩杀。

    朱慈烺的真正下落,成了历史谜题。

    历史上,他并非重要之人。

    但在周鉴心中,大外甥的存在,可决定天下大势!

    即便大明亡了,只要将太子护送南下,便可重立朝廷!

    大明是两京制,南京也有一套朝廷班底,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等衙门俱在,且有官员驻守。

    只要去个皇帝,朝廷便能迅速运转。

    历史上朱慈烺没能到江南,让江南史可法那帮人,因拥立新皇而陷入激烈的党争之中。

    南明小朝廷在斗争中土崩瓦解,短短一年内出现三个皇帝,几方势力分散,不仅无法形成统一抗清战线,反而自相残杀,严重内耗。

    若是太子朱慈烺在,他将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帝,内部矛盾将大大减少。

    周鉴要做的是,培养太子朱慈烺,做最坏的打算,以备不时之需。

    到时候大不了带着大外甥跑路,学曹丞相那般!

    “春哥儿,你可知松锦大战,我大明为何会败给建奴?”

    安慰好太子,周鉴郑重询问。

    将来,满清是大明最大的威胁,他必须要让太子了解这个可怕的对手。

    朱慈烺道:“父皇说建奴凶悍狡诈,贪婪无道,他们多年作战,战力应强于我边军。”

    周鉴点了点头:“此乃其一。”

    其实松锦之战战败的原因有很多。

    周鉴酷爱历史,上学时历史学科基本满分,甚至比老师懂得都多。

    今日,他亲自当一回老师,为太子朱慈烺授课,分析辽东一系错综复杂的关系。

    “首先,兵力对比咱们和鞑子旗鼓相当,都是十几万人马。”

    周鉴了解,为了打这场战争,大明结集了所有九边精锐。

    清廷那边,皇太极也几乎抽调了满清所有青壮。

    如果满清战败,就彻底残了,至少二十年内一蹶不振,甚至有亡国灭种的风险。

    皇太极为了这场决战,提前做足了准备。

    先是将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加强君权,大封爵位,提升凝聚力。

    又在崇祯九年和十一年发动两次南下,试探大明边军防御。

    同时入侵朝鲜,征服蒙古,与他们结盟。

    以往大明会从蒙古和朝鲜派出小股部队出击,对满清后方形成威胁。

    皇太极一系列的对外征战,不仅孤立了大明,也彻底解决了满清的后顾之忧。

    满清这才可以放手一搏,与大明在锦州一带决战。

    若非如此,双方对决两年,但凡朝廷那边和蒙古那边出点问题,满清都扛不住。

    双方兵力相当,但战斗力,清军略胜一筹。

    一个新兴王朝,往往十分团结,军队战斗力极强。

    纵观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哪一个不是如此?

    开国之初,纵横天下无敌手。

    就连宋朝,赵匡胤时期也一样十分能打,可惜被高粱河车神给毁了。

    满清团结一致,没有后顾之患,战斗力强横。

    而大明,中原腹地被李自成和张献忠搅得天翻地覆,连年打仗,北有旱灾,南有水灾,没有一年消停。

    内耗太严重,大大削弱了大明的实力!

    九边之中,亦是如此。

    洪承畴被围松山后,想要背水一战,他是有机会突围的。

    没想到发起总攻当晚,大同总兵王朴当先逃跑,随后吴三桂等人相继跑路。

    八大总兵,眨眼间跑了一半!

    主帅洪承畴当场就懵了,无法突围,被清军围困松山长达半年。

    ......

    此时,东宫外面,崇祯皇帝缓步走了进来。

    平日这个时候,太子朱慈烺都会去文华殿学习处理政务。

    今日却是没去,他对太子一向严格,亲自来看个究竟。

    “太子呢?”崇祯扬了扬手,示意东宫几个内侍免礼。

    “太子殿下正和国舅爷在里面说话,许是聊得太过投入,从而误了时间......”

    太监丘致中立马解释道,鼓起腮帮子正要大喊“陛下驾到。”

    “你下去!”崇祯摆了摆手,以为太子和国舅学坏了,于是亲自入内看个究竟。

    这时,听到里面传来的对话,他的脚步为之一顿。

    “第三,朝廷盲目催战,前线督监不和!”

    周鉴背着手,大声道:“那辽东监军张若麒压根不懂兵法,却轻敌冒进,一味催战!”

    “前线主帅是蓟辽总督洪承畴,他的方略是且战且守,步步为营,逐步向前推进以解锦州之围。”

    “按照此方略,耗也能把建奴给耗死!”

    “但监军张若麒和蓟辽总督洪承畴不合,却坚决反对,仗着自己监军的身份,居然指挥起大军了!”

    “总督和监军,一个让攻,一个让守?各路大军听谁的?军心如何不乱?”

    门外,崇祯皇帝眉头深皱,对周鉴随意评价朝廷大臣颇为不满。

    不过,此话却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难怪此前张若麒隔几天就会上奏一次,建议朝廷催促洪承畴进兵锦州。

    张若麒是兵部的人,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时常入宫请旨催战。

    这就给了崇祯一种错觉:前线将士情绪高涨,兵部运筹帷幄。

    打仗是兵部制定方略,前线总督执行,至于怎么打,是前线的事。

    崇祯是从来不乱指挥的,他自知自己军事能力有限,极少干涉前线战事。

    鉴于兵部的要求,他二话不说下旨催战。

    崇祯哪里想到,前线总督和监军闹到这般地步?

    自己当皇帝的,居然一点不知道?

    崇祯一向痛恨官员隐瞒不报,咬牙沉声道:“张若麒,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