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 靖难攻略 > 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

167.第167章 啃老趁早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靖难攻略 !

    第167章 啃老趁早

    “这也太小了……”

    站在承运殿之中,朱棣随意打量四周,脸上是说不出的嫌弃。

    不止是他,便是丘福、朱能和马和都脸上表情如同便秘一般。

    和朱高煦这王府一比,他们的千户府和指挥府都似乎成了王府。

    郭琰被说得羞红了脸,倒是朱高煦厚着脸皮道:

    “出京时爷爷说过,让小子不要骄奢淫逸,不要寻求着把王府建得太好,因此小子就凑合着用下来了。”

    “那也不能……”朱棣还想说什么,却一听是自家老爹说的话,当即便闭上了嘴,只是回头时看向朱高煦的目光充满了同情。

    “俺家这老二,估计被俺爹吓得不轻,现在都这么实诚了。”

    朱棣都在为朱高煦叫苦,毕竟曾经的朱高煦可以说是飞扬跋扈,吃穿用度也是挑最好的来。

    如今来到吉林城一看,这活得还不如一个关内的千户呢。

    见到渤海王府的寒酸后,朱棣都有些不好意思的走回了朱高煦身边,一脸愧疚道:

    “老二啊,爹没想到你这里居然……唉1

    他话说一半,又对朱高煦安慰道:“那平保儿在外面缴获的甲胄兵器什么的,俺让人送给你了,另外俺刚才追击那哈剌兀时缴获的两千多牛羊也一并送与你,好好和你这媳妇过日子。”

    “嗯?”朱高煦没想到自家这个不走空的爹,今日居然这般大方。

    尽管他感觉不对劲,但还是笑呵呵的作揖:“小子领了,多谢父亲。”

    “这有什么的……”朱棣还是觉得不好意思,他还想再说什么,但殿外却走来了人。

    亦失哈来到朱高煦等人面前作揖:“奴婢参见殿下。”

    “殿下,可以传膳了。”

    “传进来吧。”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颔首,而饿了许久的朱棣也被打断了自己想说的话,一时间回想不起来,干脆坐在了主位上,并对朱能、丘福他们示意:

    “都坐下吧,吃饱了饭,明日俺们也该回去了。”

    “是1

    面对朱棣的话,朱能等人作揖应下,先后入座。

    趁着这个机会,朱高煦也开始有时间打量起了他们。

    朱能与丘福,这两人都是勇将型的武将。

    不同的是,丘福个人容易冲动,只适合做先锋或独领一军而朱能则是更为冷静,并且能够统筹三军,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在外观上,常年奔波的武将往往要比面相上老那么几岁,朱能和丘福也不例外。

    朱能和丘福说白了都是燕王府的老班底,而燕王府之中的老班底,说穿了也就是朱棣常年节制的北平、大宁两都司的官兵将领。

    在靖难之役中,老班底又分为朱高炽,姚广孝为核心的北平留守团体,以及跟随朱棣在前线厮杀的朱高煦、张玉、朱能、丘福等前线核心团队。

    在靖难之役前期,朱棣身边的战将里以张玉,陈亨,朱高煦,谭渊,丘福,李彬,朱能,孟善这几人是最为重要的。

    张玉和朱能不用多说,朱棣最信得过的两位主要军官。

    陈亨,朱棣的好朋友,也是帮助朱棣解决大宁都司和宁王的主要功臣。

    大宁战将之中,除了卜万和刘真不亲近朱棣,其余的房宽,刘才等大宁战将都和陈亨一样,十分敬佩朱棣。

    除了张玉和陈亨这两个前期最重要战将外,其次的李远、李彬攻守均衡,孟善防守能力极强。

    谭渊与丘福则是属于骁勇突击类的猛将,并不适合作为一方统帅。

    此外,年轻一代的比如张辅、陈懋,孟瑛也是极为优秀的中层骨干。

    当然,除了这些人以外,最为重要的自然还是靖难时期节制燕府骑兵,总是执行最关键任务的前身朱高煦。

    靖难时期的朱高煦勇武盖世,当时的瞿能是被公认的大明第一猛将,但就是这样的存在,却被朱高煦带队给挑了,而且还是父子三人一起被朱高煦给挑了。

    之前朱高煦一直担心自己领兵不行,原因就在于历史上的朱高煦不提兵团作战,单说突击战术这块绝对是燕军第一。

    自己要是达不到他的成就,说不定朱棣真的会被瞿能父子和平安带兵给挑了,靖难也就自然失败了。

    不过从当下看来,自己取得的成就比历史上的朱高煦更高,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最好还是不要让朱棣孤军与瞿能、顾成、何福所率的西南兵团接触才是最好。

    “我怎么感觉殿下沉默的有些可怕……”

    朱能年轻些,因此侧过头去与更熟悉朱高煦的丘福交流,丘福闻言也微微颌首,脸上表情有些说不出的僵硬。

    按理来说,三年时间就要改变一个养尊处优,横行霸道的贵胄,这未免也太短了些。

    可如今看来,不管自家这位二殿下经历了什么,他的改变确实让自己都不敢与之相认了。

    丘福能感知到的东西,朱棣自然也能感知到,不过对此,他只当是朱高煦被老朱恐吓了太多次而发生的性格变化。

    “老二碍…”

    饭菜一盘盘上桌,朱棣也看着这一盘盘鸡鸭羊鱼熊鹿肉,胃口大开的同时,也动筷询问起了朱高煦在南京城时的经历。

    南京城的经历,是朱高煦不愿意回想的经历,仅是傅友德与冯胜二人,便让他不知道从何说起。

    可是面对朱棣的询问,他却不得不说,不然不足以解释自己的性格变化为什么那么大。

    在话题上,他避开了诸如《钱钞法》、《削藩论》、《平倭论》等事情。

    朱棣也知道有些事情能听,有些事情不能听,因此他只是听了朱高煦与傅友德和冯胜的事情,就不由的咋舌起来。

    在他看来,老朱做这些事情是足够残忍了。

    明知道最后要杀傅友德和冯胜,却还让自家老二去跟着这两人学兵法,培养感情,最后还带着自家老二去见证傅友德薨逝。

    这些事情,若是丢在普通人身上,没疯已经算是奇迹了。

    一桌子饭菜,在朱高煦的讲述下变得索然无味,朱棣带人不断动筷,似乎想要结束这沉重的话题。

    直到饭菜吃完,朱高煦也停下了讲述,而朱棣也抬手示意他别说了。

    “行了,老二啊,你的事情俺都知道了,回去之后也知道怎么告诉你娘了,不过……”

    朱棣顿了顿,看了一眼郭琰,随后才起身道:“你随我出来,我有些事情要与你说。”

    朱棣率先起身,朱高煦紧随其后,父子二人走出了渤海王府,在吉林城的街道上散步消食的同时,朱棣又开始详细指点起了朱高煦在这一战的种种不足。

    有些不足,他刚才当着丘福、朱能的面不好说,但眼下只有父子二人,他倒是也不避讳了。

    “这一战,你在那前几日指挥过于呆板,不过好在你知道在哈达岭设防,这才避免在一开始就被攻破城池。”

    “面对哈剌兀这种人,你一开始就应该率轻骑提前出城,集结城中健妇男丁,以数万人的数量尽数压在城上,威吓住他。”

    “瞧他不敢动,你便率轻骑在他后方干扰他。”

    “便是三五百轻骑,只要调度得好,依旧能让这群胡兵日夜难安。”

    “唉……也就是你爷爷不让你回北平,不然俺得好好教教你。”

    朱棣将朱高煦的错误毫不留情的指点出来,对于这些错误,朱高煦又何尝不知道。

    只是一开始他的情报就获取错了,所以才致使之后一步错,步步错。

    他以为哈剌兀率领的只有万余兵马,却不想是三万。

    若只有一万兵马,哈剌兀瞧见明军数千人守城,他自然不敢进攻,顶多劫掠一番海西女真便撤退。

    可惜哈剌兀有三万人,朱高煦还来不及修改计划,他便已经开始扎营造饭了。

    战争玩的就是情报,可情报也是随时随地在变化的,除非有绝对的把握,不然任何一条情报都具有迷惑性。

    他此前打西阳哈,说实话与打山贼强盗差不多,但这次打哈剌兀,尽管哈剌兀麾下大量兵马都是与西阳哈部无异的普通兵马,但哈剌兀的那数千甲兵却是实打实的正规军。

    带给吉林城兵马的伤亡,也大多来自于他们。

    同样的道理,明军给予胡兵最大死伤的也是明军之中的甲兵,而非无甲的扈从。

    练兵,练足够的甲兵,这就是朱高煦接下来需要做的。

    对此,他与前面正走着的朱棣说道:“小子准备向爷爷再要些军户移民,不知父亲觉得是否行得通。”

    朱棣的政治眼光和军事眼光都在此时的自己之上,询问他对于朱高煦来说,并没有什么觉得不好意思的地方,而且他也相信朱棣。

    “俺看,你爷爷多半不会给你。”朱棣毫不留情的打击道:

    “我还没北巡的时候,便听说都督府内有人上疏,请求增设开平卫的卫所,在当下一卫所的基础上,再增添左右前后四卫所。”

    “这次添增的卫所,多是以凤阳流民为主,一口气设立四个卫所,还是从两淮迁移,这就断了从江北编民户为军户的路子。”

    “加上西南的不少土司因为作乱被平定,都督府一口气又设三个卫所,从江南等地移民,这一南一北移民七个卫所,你自己想想吧……”

    朱棣透露着自己所知道的消息,不得不说他的消息确实灵通,而七个卫所的事情也让朱高煦想要移民的想法被断绝了。

    大明的人口放在当世确实很多,但绝对没有多到迁移七个卫十几二十万人而不肉痛的存在。

    这等体量,若是按照比例等算放到后世,那也是相当于移民上千万的存在。

    这样体量的移民,对于进入电气时代的后世尚且不易,何况对于当下的大明朝。

    这十几二十万人口人吃马嚼,从淮北走到开平,从江南走到云南,起码需要大半年。

    维持他们的口粮,最少需要六七十万石粮食,这可等于不少贫困行省一年的赋税了。

    这还只是迁移,更别提发放农具、布匹、耕牛等等开销。

    算下来,这次的移民,起码要耗费二三百万石。      关于开平四个卫的增设,朱高煦并不记得,也许是看书看漏了,但对于向西南的移民,朱高煦敢保证历史上的老朱绝对没有保持那么大力度。

    在他刚刚抵达大明朝的时候,云南军户也不过三十万户。

    在他记忆里,这个数量维持了几十年,但当下云南的军户数量,恐怕已经突破了三十五万户。

    这样的移民,加快了西南汉化的步伐,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

    对此,朱高煦还是喜闻乐见的,不过就是这次移民波及到了他的计划,这让他有些遗憾。

    谈话间,朱棣带着朱高煦上了城墙的箭楼,他指着南边的稻田询问道:

    “这个事情我前面就想问,你这地方怎么能种水稻?”

    朱棣来到吉林城,最诧异的事情不是自家老二能拉出五百甲骑,而是吉林城这鬼地方居然能种植水稻。

    对于他的疑惑,朱高煦也只有对他讲解起了“先育苗后插秧”,以及利用各种手段让育苗田温度比普通耕田略高的事情。

    听完了他的话,朱棣第一反应就觉得这是个好办法,因此对朱高煦笑道:“你这办法若是在北边推广起来,恐怕能解决大部分军屯的问题。”

    朱棣还在以大明燕王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可朱高煦却很清楚,他要是真的把这水稻技术推广到整个辽东、大宁,那到时候他们父子就有苦吃了。

    大宁、甘肃和辽东,这是当下大明负担最重的三个地方,其中难度,朱高煦在武英殿时翻阅奏疏时看过。

    大宁戍边军户八万余人,算上其家眷接近三十五万,由于粮食亩产低,以及时不时要面对北方的劫掠,因此当地的自给水平奇差。

    为了维持当地的这三十几万人口,老朱除了每年要散出足够的银锭外,还需要征发数量众多的北平民夫。

    仅是洪武十九年,为了运粮给大宁,大明就征发了二十余万民夫,为大宁运米一百二十三万余石。

    结果这一百二十三万石粮食,只维持了大宁两年的消耗,洪武二十一年大宁又复上疏请求输米。

    两年消耗一百二十三万石粮食,这是个什么概念?

    朱棣五征漠北,平均下来也就消耗了不到二百万石粮食,即使是耗费最巨的第一次北征,也才用了九十五万石,第二第三次北征也才动用三十余万和四十余万石。

    换句话说,养一个大宁,所花费的粮食,平均下来可以让朱棣北征两次了。

    面对这样大的后勤压力,朱棣不得不在夺下大宁后,卷着大宁百姓往北平三府迁移。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一直催促耿炳文和李景隆北上灭燕,不顾冬季行军难度,也是因为再不解决朱棣,调动北平人力物力去接济大宁,大宁就要断粮了。

    相比较大宁,可以走海运的辽东倒是后勤压力小一些,但也没有小到可以忽视的程度,对大明来说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推广水稻种植法,在朱高煦看来就是‘资敌’,而且这也不符合他的想法。

    他曾经想过要用外来人口充实关外,而这个所谓的外来人口,实际上就是大宁的那三十几万人口。

    三十几万人口内迁北平三府,对于大明和朱高煦来说都是一笔损失,可如果迁移到关外,那就是一笔天大的财富。

    不过这笔财富是否能接住,还得看朱高煦能不能让渤海自给自足的同时,还能养活三十几万人。

    水稻,就是朱高煦在关外的杀手锏,只要‘先育苗后插秧’的技术能成功,并且能让水稻在关外产出比粟、黍更高的粮产,那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吉林湾的人口容纳数量。

    只要吉林能接收这三十几万人口,并且可以养活他们,那他们只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就能让吉林湾更上一层楼。

    吉林城一旦安稳,拿下辽东之后,朱高煦就可以解放大量军户,让他们在辽东屯垦。

    届时南边有朱棣的北平三府挡着,自己完全可以在后方大搞建设,同时支援朱棣。

    等到时机成熟,从金州渡海而下,直取山东,随后长驱直入江淮之地。

    所有的步骤,朱高煦都已经想好了,唯一难住他的是粮食。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向那一亩亩稻田,脸不红心不跳的说道:

    “这些稻苗还在培育之中,若是成功了,那自然要推广至辽东和大宁,但眼下还不行,这一批也只是小子播种的第一批罢了,成与不成还得等到收割才能知道。”

    “倒也是。”朱棣不疑有他,毕竟这么多年以来,也没听说有人在辽东种出高产的粮食,何况还是水稻。

    贸然推广,恐怕只会让辽东和大宁蒙受损失,还是得等到完全之时才能推广。

    朱棣理解起来,但他也很快凑近朱高煦,小声道:“老二碍…”

    “您说…”朱高煦察觉到一丝不妙,却不想朱棣笑呵呵的说道:

    “俺知道你小子偷偷学了看山点矿的本事,你老实告诉俺,俺们那北平有没有金银矿什么的?”

    “……”朱高煦千算万算,没算到朱棣居然和朱高炽一样,在想着这件事。

    “爹,真没有……”朱高煦叹气道:“小子当初从古籍上学得这本事,当时便看了看北平的地形,这才发现好的金银矿早就被人开采至今了。”

    “啊?”听到朱高煦这么说,朱棣脸上露出一抹失望:“俺还以为你能成为俺的金鸡蛋,没想到你小子这本事学的还是不够埃”

    他这话说的朱高煦无语至极,他确实不知道燕山还有没有什么隐藏着的金银矿,但他知道东北这边有足够多的矿产资源。

    只可惜他不敢说出来,一旦他说出来,谁知道老朱会不会加强对关外的管控。

    这么一来,他想要苟到靖难的计划就得破灭了。

    “算了,你好好照顾自己吧。”朱棣忽的来了这么一句,朱高煦有些诧异。

    面对他的目光,朱棣也叹气道:“道衍那老和尚说了,俺们父子还是少见为妙,不然恐怕会引起庙堂之上的许多人不高兴。”

    “俺也想帮你,但你爷爷不开口,你也知道……”

    提起老朱,朱棣就开始吞吞吐吐了,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

    别说朱棣害怕,朱高煦又何尝不怕,他要是不怕的话,那早就拉人在山里开始搞火炮和燧发枪了。

    不过如今吉林城遭遇重创,在老朱和朱允炆那里,恐怕吉林城两三年内是难以恢复元气了。

    “希望他们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去,给我些时间。”

    朱高煦啧了啧这想法,旁边的朱棣也继续说道:“你娘思念你的紧,只是你不能去看他。”

    “俺明日就要带兵回南边了,你写多些信,俺回去之后,时不时拿一份给她,也好让她对你安心些。”

    朱棣说起了徐氏,说话间脸上都是高兴,眼神中却有着几分无奈。

    或许他在自责,但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对徐氏的记忆都来自前身。

    前身的朱高煦性情凶悍,哪怕是徐氏教训他,他也要硬着头皮顶嘴,气得徐氏好几次都追着他打,朱棣在旁边气都不敢吭。

    其实,徐氏与前身有很多误会,只是前身性子要强,不愿意解释,所以造成了许多误会。

    回忆着那些误会,朱高煦一时间突然有很多话想对徐氏说,不知道是因为想帮前身解释,还是想为前身安慰徐氏,总之他现在有很多话都想告诉徐氏。

    “爹您放心,小子晚上回去后会写信的。”

    朱高煦语气轻柔了不少,这让朱棣有些诧异,心里直呼‘这孩子转性转的也太彻底了。’

    “还是让俺爹吓得碍…”

    看着朱高煦,朱棣真是为他感到可怜,毕竟整日被盯着,那滋味肯定不好受,毕竟当初他大哥朱标也被老爹朱元璋搞得一惊一乍。

    想到这里,朱棣伸出手拍了拍朱高煦肩膀:“好小子,你倒是长大了。”

    “毕竟小子已经十七了。”朱高煦没往深处想,只是笑着解释,同时与朱棣下了箭楼。

    他们二人继续在城内外闲逛,偶尔遇到一些朱棣感兴趣的事情,他便停下来询问一番,尤其是对朱高煦弄出来的水泥极为感兴趣,让朱高煦日后手中宽裕了,给他送几个这方面的工匠。

    对此,朱高煦自然是答应下来了,不过这个口头上的宽裕,恐怕要到靖难之役才行了。

    水泥这种东西,若是被朝廷所掌握,那以当下大明朝的体量,完全可以垒城而进,把他和朱棣给困死。

    闲逛许久,朱棣带着朱高煦回了渤海王府。

    朱高煦还想留他在王府休息,他却说住不习惯,还是城外的军营更适合他。

    父子二人没再多说什么,只是在临行前,朱棣再次交代了让朱高煦给徐氏写信的话,随后便离开了。

    毕竟是父子,两人能聊的东西虽然多,却怎么也不能心无旁骛的聊出来。

    朱棣要维持父亲的威严,朱高煦要藏住心底的秘密,两人各有心事。

    不过相比较面对朱棣,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徐氏,朱高煦却不知道为什么,少了许多防备心。

    回到存心殿的他,原本只是准备写几封信,可是却在不知不觉中越写越多,难以停下。

    次日,朱棣与昨日说好的一样,在卯时埋锅造饭,吃了一顿羊肉后,便带骑兵离开了吉林城。

    临行前,朱高煦前来送信,但父子二人却没说太多的话。

    队伍北上时,朱高煦骑马跟了很久,朱棣看到了,但他却没停下,直到再也看不到朱高煦,他才对左右的朱能和丘福说道:

    “高煦变了太多,兴许是南京的事情对他打击太大了。”

    “确实。”丘福与朱能颔首,下意识看向了朱棣马背上放着的厚厚书信。

    只是一眼看去,这书信恐不下数十封。

    放在以前,他们所熟知的朱高煦,肯定不会写出那么多东西来给管教他甚为严格的徐氏,但现在却反转了过来。

    他们二人思虑间,朱棣也催动战马往前走了几步,走出大军之中,来到了队伍的一旁。

    他勒马往吉林城的方向看去,即便已经看不到任何有关吉林城的一点东西,但他还是能感受到吉林城的位置。

    眺望那地平线,朱棣咧嘴笑了笑:“俺家这老二,日后肯定能管好这关外……”

    《渤海纪事本末》:四月丙午,太宗逐元兵而还,入吉林城,与上言兵,甚喜。

    《明世宗实录》:四月丙午,太宗逐元兵至松花江而还,率兵入吉林城,上与诚孝明皇后郭氏出城相迎,四方百姓见上而拜服,太宗见之甚喜,与淇国公、成国公言”二子类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