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官途风云 !
康明要到乡镇去了,而且去的是这么一个边远的、贫困落后的米仙桥乡。
一个省里数一数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放弃了城里县直机关工作的机会,要求去边远的乡镇工作,那是完全出乎于人们的意料的,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感到不可理解。但是,它却迎合了国家政策的要求,响应了党的号召。
近几年,南方尤其是深圳经济高速发展,那里的高薪让内地学子们蠢蠢欲动,一批又一批淘金者蜂拥南下,进驻着一个个行政事业单位,和一家家大公司、企业,甚至许多学子甘愿入驻私营小企业、小公司,在那里一展他们的才华,留在内地的,反到是一些不起眼的学生,被学生们贬称为“回乡派”。
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到乡镇去工作,到贫困地区去锻炼。虽然说是一个政策,但基本上是停留在口头层面上的鼓励,没有多少实际可以*作的优惠,就是有,也是相对于很小一部分特殊范畴的人,而那个范畴,却不是象康明这样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所能够涉足的领域。
纵观这些年来大学生下基层的情况,大部分到乡镇去工作的人都滞留在乡镇,能调上来的或调到离城近一些乡镇的人,越来越少。也难怪,城里的工作岗位本来就不多,每年还要安置空降的、对调的、平调的、提拔的、退伍的、照顾的、特殊关系的等等多种人士,哪里能有那么多的空?
这样一来,回乡派就都动用着一个个关系网,尽力量让自己留在城里,哪怕是找一个不景气的小单位,甚至是大单位下的二级单位,都比下到乡镇去好,实在没有办法的,就托人说情,安排到离城近点的乡镇,象康明这样放弃在市直单位工作的机会,自愿下到贫困乡去的人,基本上没有,就算有,也就康明一个。
总之,康明放弃机关的工作到贫困乡去,是大反常态的事,有人捕捉到了这中间的一丝奥秘,就说,康明那是在投机取巧。但康明不管,他投的就是这个机,为的就是取巧。
人事局局长张长弓在县政府开会的时候,会前无意中想起这事,就当故事讲了出来,县长马先德听了后沉默了片刻,说道:“这小子,还有点政治头脑。”
“有点政治头脑”的信息很快就反馈到了康永福耳里,康永福才有点明白侄儿坚持要到乡镇去的用意,想了想自己要是有侄儿一半的政治敏感性,也不至于混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小子年纪青青就有这样的城府,将来怕真是有点出息,也不再反对他到乡镇去了,看康明的眼神更是溺爱有加:“给我好好在乡里干,别辜负了县长的一片心。”
听到这个传言,康明想,自己的第一步是走对了,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可以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有了这个好的开端,对自己的仕途上历程会产生积极性的影响。搞政治,是需要讲究政治资本的,这个良好的开端就是为自己积累了一个政治资本,县长的“有点政治头脑”就是一个信号,它标明了康明立志于仕途的信念,让那些具有敏锐政治意思的官员们了解了自己的志向,并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了印象。
这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这个印象,官员们就会关注你,就会重视你,至少他们会注意你,因为你已经表明了不为钱而奋斗,你是为仕途而努力着,只要你以后在各方面表现得能如人意,并能取得一定的政绩,那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在有机会的时候,考虑将你安排到一个适当的位置,甚至重用你,提拔你。
康明似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伯伯,我会努力的,你放心。”康明喜形于色,在伯父面前,也不须要装什么门面,伯父对自己的溺爱,比父亲还过头三分,童年腻在他身上的时候可不少。
看到侄儿高兴的样子,康永福难得一笑的脸也绽开了笑容,但那笑容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就收住了,伸手在康明头上弹了个爆粟,这是小时候对康明使用得最多的奖赏动作,由于心里高兴,一时忘记了康明已经长大了,顺手就来了这么一下。随即,康永福从身上摸出500元钱,塞在康明手里:“去,买两件象样点的衣服,工作了就不能象学生时代那样随便了,一件好衣服也能让你揉得皱巴巴的,整洁的衣着才能给人一个好印象,知道了吗?”
康明也不推辞,接过钱对着伯父来了个少先队的队礼,引得伯父脸上笑容满面,随即爆粟迎头而来,康明急忙一闪,开门就向外跑。
后面传来伯父的笑骂声:“这小子,还是没长大。”
怀里揣着五百元钱,康明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买衣服,而是邀几个要好的中学同学好好的搓一顿。回家也有好几天了,天天忙着找工作的事,一直没与同学联系,再不见他们一面,说不定他们还真会把自己剁了煮了再吃了。
五百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除了买两身好点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余下的还足够好好的请一次客,所以康明一路想着心事,向最要好的同学黄凯家走去。黄凯有个有钱的爸爸,买了一辆性能十分优越的摩托车,叫起人来有交通优势。
到米仙桥乡去,康明也决不是无的放矢的,他对全市三十九个乡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真分析了各乡镇的人员结构,对条件相近的乡镇进行了仔细的比较,才确定到这个乡来。
米仙桥乡有六十二个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干部,其中半数以上是土生土长的干部,他们文化层次不高,年龄普遍偏大,服务于这里多年,且难以有再升迁到外面去的机会,年青人所占的比重不到百分之二十,并且大多数文化层次都不高。
书记邓大成是四木镇人,但他已经50岁了,读过高中,在他参加工作的当时还算是有文化的干部了,所以文革时期就被认为是乡政府很有前途的干部,五年后果然就当了副乡长,再过七年,提为他乡的乡长,再提升为书记。可后来的人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之后八年就没动过,也一直没再得到提拔,调到米仙桥乡任书记也有五六年了,大概干完了这一届,也就退居二线回到他家乡四木镇去了。
乡长刘志远也是外乡人,他年轻一些,但他是从外乡提拔过来的,跟他一起从他乡调节过来的有好几个,但都是一些调节了多年而没有得到升迁的干部,跟着乡长到这里来提了一个级别。刘志远毕竟有一个中专文化的底子,又有一个进修的大学文凭,比别人就高了一个层次,想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安排。
副乡长有四人,魏四海是办乡镇企业时政绩显赫上来的,只有小学文化,能当上副乡长,在仕途上基本上已经到顶了;张勇军是本地的复原军人,在部队就是营长,属于到地方降职不降级的安排,看来也没有什么门路,要不然早就安排到更好一点的地方了;陈小龙是从县机关空降来挂职的,他在这里呆了一年了,恐怕也呆不了多久,就会有新的提拔;还有一个叫成立文是也与书记一样,是呆在乡镇一级多年的老干部,工作扎实,也有一定的能力,今年五十三岁,按照乡镇一级的年龄界限,他马上就要退居二线,就鼓励性的提了个副乡长。
康明知道,成立文这个位置不是他的,没有人一参加工作就能拿到副乡长的位子,这个位子不是从上面空降,就是乡里某个人接替,他看中的是陈小龙这个位置,空降的人物除非是被贬到乡镇,否则没有几个会在乡镇呆上四五年的,多数都很快会得到提升,就算不升级的,也会平调到县里的局级单位里去。
比较乡政府里的其他人,康明具有显著优势,他去了米仙桥乡,那是乡政府里唯一一个有正规的大学本科文凭的干部,虽然还有五个年青干部也有大学或大专文凭,但都是自考的,或者是进修得来的文凭,底子就没有康明硬了,加之康明的这个良好开端,在县长心里造成的影响,日后再积累一些政治资本,提携起来就顺畅的多了。所以,只要康明在乡政府做出一定的政绩,等过一、两年,到陈小龙升迁的时候,那副乡长就是他的了。
这只是第一步,但有了这一步,就有了基础。那书记不是50岁了吗?过五年,他就要退二线了,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乡长接任书记,到那时康明政绩看好,登上乡长的位置也不是不可能。这样以来,康明以不到二十八岁的年龄,就能拿下正科级,那可是全市最年青的乡长!
有了这个最年青的乡长名誉,还怕组织上不考虑将他安排到更能发挥他的能力的地方去?至少,会安排他到近城区那些更能出政绩的乡镇去当乡长,那样一来,就更容易出政绩,更快地得到提拔,自己的前途岂不是一片辉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