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 材料为王 >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战场数据链

第一百五十六章 战场数据链

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材料为王 !

    郭逸铭对军方的这次紧急订单给与了高度重视,立即召集了移动电话项目组的所有研发人员,对如何满足军方要求展开讨论。

    “大家都知道,军方这次要求我们在南疆前线修建一个简易型移动电话网络,以实现前后方通讯的安全保密。

    对于产品的性能并没有做过高要求。

    毕竟我们研发的是民品,在高温、酷寒、电磁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远远比不上军品。由此可见,军方的预期是做一笔临时买卖,仅仅是为了满足军方此次作战需要,而并没有对我们抱太大希望。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降低要求!

    我们的产品,一向是以技术先进、质量上乘而赢得口碑。我不希望在这笔买卖、哪怕是短期买卖中,砸了自己的招牌!

    从军方要求我们在明年2月份以前完成建设来看,军事行动展开将是在明年2月以后,足够我们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如何对设备进行改进,以达到军品级别的要求!”

    郭逸铭在一开始,就给会议定下了最终基调。

    对他的苛刻要求,参加会议的研究人员们并没有大惊小怪。老板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要求,从来在所里无人不知。他不能容忍自己研发的产品在南疆使用中出纰漏,要对其进行改进,以接近乃至达到军品级要求,也绝非心血来潮。哪怕时间很紧,大家也必须尽其所能将产品尽可能完善。

    在座的研究员不少都曾参与过军品研发,对于军品的要求也都很熟悉。

    众人交头接耳讨论了一阵,电磁实验室主任、移动电话项目组组长耿杰首先发言道:“军品就性能来说,不一定要求比民品更高,但却在可靠性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这次我们的设备将主要用于南疆战斗,就我们了解,南疆从5月开始,天气就会变得很闷热。

    因此我们要对设备的散热性、潮湿环境下的使用进行针对性改进。

    另外,虽然越方的电子战能力不强,但也要考虑到苏方可能会对他们给与援助,甚至是亲自出马。所以设备还须具备一定防电磁攻击的能力。

    我认为,防电磁攻击首先要对元器件的封装进行全面更换,将我们目前民品规格的陶瓷、塑料封装,全面更换为金属封装,以达到信号屏蔽。在关键电路上,也要进行局部屏蔽,最后是设备的整体屏蔽、接地,以防信号泄露,并抵御外来电波干扰。”

    郭逸铭点点头,国内几十年研究,在如何防电磁干扰方面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技术,要对现有的移动设备进行屏蔽防护加固也是驾轻就熟。

    他看着耿杰,进一步问道:“那么电磁脉冲防护呢?”

    “电磁脉冲?”

    耿杰皱了皱眉头,沉思起来。

    19世纪80年代,德国科学家赫兹首次通过电磁振荡,人工产生出最早的电磁波。同时他认为这种电磁波可以作为一种动力源,去摧毁一些特殊的目标。在1925年,研究人员发现电磁干扰是由康普顿效应所引发,从而为电磁攻击研发奠定了理论根据。

    但要将理论变为现实,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二战时期各国就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可都没有太大进展。战后,美苏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少许有了些眉目,但还依然属于概念性武器。

    就理论而言,电磁攻击很简单,就是人为制造一个大功率的电磁场,电子器件吸收超量的能量就会引起过载,从而使得电子设备失效。

    国内在防电磁脉冲攻击方面,也在根据电磁攻击的原理进行针对性研究。但在实用武器都没出现的时代,这更多的是属于技术储备。

    “要防止电磁脉冲攻击,我看金属屏蔽罩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然后……,可能还需要专门的短路保险……”耿杰纯粹是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些不太确定地迟疑道。

    “的确!这两样可以拦截绝大部分电磁脉冲,但要注意,短路保险不是只在接口处进行设置,而必须对所有与外界相连的线路、电路都增加短路保险,并做好接地,以迅速释放过载脉冲电流!”郭逸铭伸出手指,严肃地说道。

    如何防电磁攻击,这个时代还不甚了了,但在后世却有着完善的规范。

    “其次,要对电路中的敏感脆弱器件、电路进行专门的保护,以防残余能量造成器件损坏。

    另外,要在关键电路上设置多重滤波器,将耦合频率缩小在一个很小的频段内,不允许大能量脉冲电流通过。采用自动增益和增益限制技术,必须保证波形平稳。

    最后,还要准备一套备用设备,做好全面屏蔽工作,平时不开机。当发生电磁攻击,而主要使用设备损坏时,可以立即启动以替换。

    这几点必须齐头并进,缺少任意一项都不可!

    还有散热,我们要分别对元器件进行散热,利用金属外壳、延伸散热片等让元器件在高温状态下能够迅速散发热量,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在设备内部,还需要安装强力风扇,这需要我们对空气流体、散热有更多地了解,经过计算得出最优解决方案……”

    郭逸铭扳着手指,将后世军品的各种保护措施一条条解说起来,并直接将整个条例照搬过来,强令众人遵守。

    耿杰等研究员们听着这苛刻的要求,都不由得咂舌。

    从他们的专业技术角度来分析,按照老板的要求设计的保护方案,比我军现在的军品要求还要严格数倍!如果都完全做到,设备在高温、酷寒、复杂电磁环境、强脉冲攻击下的保护可以说做到了万无一失!

    可这样一来,成本必然也会急剧上升,这值得么?

    “我不只是想为这次军方的行动提供一款临时性的通讯解决设备,而是希望利用这次机会,向军方推销一款陆军基层部队数据链解决方案!”

    郭逸铭最后的一句总结,暴露了他的真实野心。

    数据链啊!

    耿杰等人猛然心头一振,顿时变得火热。

    数据链这东西,其实没什么神秘的,无非是不同设备之间相互数据的传输、处理、交换解决方案。说穿了,数字移动电话本身就是一种数据链解决方案,原来最初就是为野战部队所设计,只是在近些年转为民用了而已。

    美军早在50年代中期,就开始整合国家防御体系,将21个作战中心、214部雷达进行并网。所有的数据都直接传送至北美防空司令部,由计算机对飞机的飞行轨迹进行计算后显示在大屏幕上,从而使指挥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北美上空飞行物的数量、方向、速度,及时对各处防空阵地下达指令。

    这套系统最大的好处,是缩短了作出反应的宝贵时间。

    以前雷达站在发现目标,判断其类型、方向之后,一般是先报告给作战中心,由作战中心来确认其是否含有敌意。作战中心的权限有限,在出现突发事件后,需要再次上报至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部又要有一个反应时间,然后再一级级传递下去,并由最终执行单位执行拦截命令。

    整个反应时间长达数小时。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战场中,几个小时都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了!

    自从有了这套系统,不明意图飞行物一出现在防空雷达上,北美防空司令部就能立即发现,然后对其进行跟踪、研判,并下达最终指令。

    原本需要数小时的反应时间,迅速缩短至半个小时、乃至十几分钟,防空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升。

    这套系统其实相当简单,所显示的数据也非常有限。但就因为其实时观测性,减少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让防空司令部最高指挥官直观了解空情变化,迅速下定决心,做出应对,便使得作战效率大大提升。

    在这套最初级的link1型数据链出现,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北约空军方面也开始采用同样的防空数据网络体系。随后是美国海军、美国陆军、海军陆战队、海岸警备队等等,各军种纷纷开始研发各自的数据链系统,并投入使用。

    但这套系统在越战时却遭到了巨大失败。

    由于各军种都有自己的数据链,且各不匹配,在军种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协同作战要求越来越精确的现代战争中,不但没有帮助部队提高作战效率,反而在某些时候成为了战斗胜负的阻碍。

    陆军无法识别空军信号,不能及时引导空军攻击正确目标。空军不能识别地面友军,自主判断胡乱轰炸,甚至投下炸弹攻击己方军队。而且不同区域之间的信号也不相同,同一架战斗机,从这个空域进入到另一个空域,便无法再接收到预警机的数据,从而变成瞎子。

    也就是在越战之后,美军痛定思痛,决定整合各军种之间的数据链,提出了一个规范的数据接口规范,这就是大名鼎鼎的link16数据链体系。

    这种数据链体系,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初。

    我军的数据链系统起步较晚,从60年代中期开始,才出于国土防空需要,进行防空体系的整合。原是打算引进苏联的数据链体系,但此后由于双方交恶,不得不自己研发。由于技术落后,加之那十年,断断续续一直到70年代末才正式启动雷情1号半自动预警系统的研发工作。

    至于陆军则更差,至今仍在采用二次大战时期的通讯体系,依靠战地电话、电台、步话机作为上下级沟通的主要工具,早已落后于时代。

    如果能为陆军打造一套基层指挥数据链系统,那可是了不得的巨大成绩啊!

    “我的总体构思是这样的,现在外军的战场数据链体系,都采用的是树状结构。团、营、连、排,一级一级传达下来,这样有利于上级首长对下面部队的掌握,但从外军在实战中的体会,很多时候部队的建制会被打乱,并且由于信号的传输距离有限,常常出现各兵种混编的状况。在这个时候,树状数据链体系平级之间无法正常交换数据的限制,就给混编部队的指挥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作战时,必须几个最高指挥官聚在一起,同时向己方部队下达命令才能协同作战。

    假如当几支各不统属的小队汇合在了一起,却因为无法相互传送数据,以致彼此之间只能各自为战。

    但现代战争就是陆、海、空、防空、陆航等不同单位联合作战,因此树状体系并不是合作为未来数字链系统的首选体系……”

    他在上面侃侃而谈,其他研究人员只能瞪大了眼睛听着,飞快地做着记录。

    这些研究员虽然不能算是国内顶尖科技工作者,可也具有相当水准。许多人从事了一辈子军工研发,技术功底之深厚,可能比郭逸铭还强。

    但国内在数据链上的研究起步晚,本身设备技术能力又差,而且几十年来强调的人民战争理论是一种基于地技术含量下的大规模游击战,对于信息数据链的研究滞后。树状体系他们是明白的,而且也能洋洋洒洒写出一大篇论文,但这是闭门造车!

    真正这个体系是好还是坏、实战中的优缺点,他们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如果郭逸铭不特别强调,他们绝对会直接照抄西方外军数据链体系,同样搞一个树状体系出来。

    但在后世,这种体系已经被完全淘汰。

    更加优化的数据链体系是网状体系,又称无缝结合体系。

    这套体系的精髓是同一个战地数据网内实现信息共享。一个战场中心内,各作战单位共享资源,然后自动服从战场内最高指挥官的命令。相邻的两个班可能个属于一个作战单位,但都能对眼前的战况有着同样的了解,为了作战需要,两个班可以通过手持式电子地图勾勒出一个简单的作战计划,传送到每一个士兵手中,然后协同作战。

    支援战机,可以从电子地图中看到呼叫的支援单位,并由地面引导人员迅速确定打击的先后顺序,战机只需依序打击即可。

    战斗结束,这个临时性的指挥体系又可以就地解散,然后各自归建。

    这种网状数据链体系最大的好处是灵活,可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迅速组建起一个高效团结的作战体系,将各自为战的许多小单位捏合为一个拳头,进退有序。而在这个临时作战体系中,最高长官又可以将权限分别下发,形成更小的作战单位,激发出1+1大于2、甚至可能等于4、等于5的巨大力量来!

    无缝结合技术移动电话项目组的研究员们并不陌生,他们研发的数字移动电话所采用的就正是这项技术。

    一台手机出现在a基站覆盖范围内,但它在进入时,便会被基站所识别,随后录入服务名单,开启移动电话服务。此后双方不断进行联系,以确认该手机仍在服务区内,当它关机,基站便会自动将其从服务名单上删除。

    如果手机离开a基站,基站会根据信号强弱,判断其离开服务区。而当它进入另一个基站服务区内时,便会自动登陆另一个基站,列入该基站的服务目录。

    这就是无缝转换技术。

    这些研究员们既然对数据链所致有限,自然是郭逸铭这么引路,他们就怎么走。他们虽然创新能力不太强,但却是非常优秀的实现型技术人员,只要给了他们目标,具体如何将现有技术融合起来,以实现需要功能,却无需手把手指点。

    例如郭逸铭要求这种班排级手持电话的屏幕要做大点,但要能防电磁干扰。研究人员们就采用了目前实验室能够做到的最大液晶尺寸3英寸屏,作为特种手机的显示屏。同时在屏幕上方覆盖了细密的网状金属丝作为信号屏幕,然后经过一层透明玻璃,又压制了第二层金属网,进行双重屏蔽。

    经过了金属网屏蔽之后,屏幕显示要比普通手机屏显得暗淡一些,但通过加强背光便可加以解决。

    同时军用品需要的持续时间要长于民品,因此项目组采用了特制的加厚、高密度电池,使其待机续航时间延长至了五天,同时设计了一套通过蓄电池充电的特种充电器。一个坚守单位,可以依靠一台铅酸蓄电池,保证手持数据接收器一个月的正常使用。

    由于是在成熟的技术上进一步开发,研究进度进展很快。

    随后,郭逸铭也找到了军方,表示希望有他们提供一台适用于各种地形环境的履带车辆,作为移动基站的承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