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小说网 www.baidubo.org,最快更新刘备的日常 !
如前所言。汉家庙堂与江湖,一袖之间。
早年间,中常侍赵忠曾言:“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稍后王粲亦评:“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以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荀彧亦称:“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
位列六雄之中。单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便知袁绍,据土人雄之风,足令人心折。诚如荀谌所言:“袁氏一时之杰。”
试想。得袁绍此等礼遇。
如张闿这般,赳赳莽夫。岂能不甘为所用。更加会宾客大宴。袁绍口出“依计行事,必有重赏”。众目睽睽之下,又岂会食言而肥。
张闿自不疑有他。
待酒醒,负命而去。
甄都,卫将军曹操府。
袁氏死士,门前投刺。沐浴更衣,引入内室相见。
见封泥无误。曹操遂取袁术手书一观。
见字如面,随即心中大定:“袁公路之意,某已尽知。且速归。”
“喏。”袁氏死士,功成身退。
待室中再无旁人。曹孟德长身而起。学市中俳优,“搔头弄姿;槃旋偃仰”。手舞足蹈,滑稽百出。
谓喜大忘形,莫过如斯。
“袁公路,袁公路。”一舞作罢,落座又取袁术手书观瞻:“真,天助我也。”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待程昱等人,奉命入府。曹孟德已恢复如初。
“袁术中计。不日当遣心腹死士,刺陈王宠。”曹操言道:“仲德,且依计行事。”
“喏。”程昱亦难掩喜色。正欲告退,忽又问道:“文若,又当如何?”
“文若高絜。此中隐秘,不知也罢。”曹操有感而发。
“喏。”程昱奉命而去。
稍后,程昱执笔,代曹孟德上表。劾奏陈王宠,私藏传国玉玺,有不臣之心。
先前,陈王宠数次遣使蓟国,行三劝三让之礼。蓟王遂传檄天下,不欲篡汉自立。时,世人皆知,传国玉玺,多半已入陈王之手。却苦无证据。
然,因兹事体大,又三分天下。三方君臣,谨言慎行,不敢强取。唯恐惹恼陈王,被他人所乘。更加蓟王总王权之极。汉室诸侯皆马首是瞻。蓟王虽拒陈王“劝进美意”。然心中究竟作何想,不足为外人道哉。假蓟王虎威,更不敢欺陈王太甚。
趁蓟王远征,鞭长莫及。曹孟德公开上表。
上至天子,下至百官。又岂能再装聋作哑。董侯遂专开朝议,问政群臣。
“卫将军所奏,可有实证?”少年天子,居高下问。
“禀陛下,三公‘谣言奏事’。”太保曹嵩,持芴奏对。
《后汉书·蔡邕传》有载:“五年制书,议遣八使,又令三公谣言奏事。”谓“谣言奏事”,便是风闻奏事。
“卫将军上表,斯‘耳食之谈’,非实证也。”太仆伏完,持芴跽奏。谓“闻弦歌而知雅意”。曹孟德此时上表欲问罪陈王。实乃为除王太师易相夺国,阻陶恭祖三让徐州也。王党心知肚明。焉能令曹氏父子如愿。
御史中丞荀彧,持芴进言道:“先前,洛阳兵灾,二宫大火。传国玉玺,失于暴乱。后被孙破虏,复取于井。襄阳之战,为袁绍所得,献合肥侯。至此后,传国玉玺,便不知所向。”
荀彧言下之意。稍后袁术过江,以传国玉玺为质,与陈王宠暗结盟约,趁机窃据淮南。皆是捕风捉影,未有真凭实据。然不可否认,传国玉玺最后下落,已归江东。
董侯轻轻颔首:“传国玉玺,为朕叔父所窃。”
“正是。”荀彧持芴而跽。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先前,陈王宠数次遣使,劝进蓟王。蓟王传檄天下,以正视听。此事,人尽皆知。‘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臣窃以为,若无传国玉玺,陈王宠何以行此大逆不道,不臣之事。”
“老臣附议。”曹太保领党羽,壮大声势。
“臣等附议。”
董侯纵年少。亦知传国玉玺之重要。且陈王宠素有大志。多年前,又曾与国相,共祭天神。宫中旧闻,桓帝弥留之际,遗诏兄终弟及。传位勃海王刘悝。并命陈王宠辅政。然此诏,不及发出,便被大将军窦武,撕毁。桓帝梓宫尚在前殿,窦太后已先杀田圣灭口。
正因如此,陈王宠,素为先帝所忌。为求自保,于是与淮泗诸王,暗结盟约。不惜养妖贼自重。将心比心。陈王宠早知灵帝,来路不正。故行拨乱反正,才有劝进蓟王之举。
换言之,若追本溯源。自灵帝始,便非大汉正统。更何况叔侄三人。
于是乎,劝进蓟王,水到渠成。然,蓟王不欲。普天之下,汉室宗亲,还有何人可继任大统?
必是“天命所归”。得传国玉玺之陈王宠,无疑。
少年天子,忽有感而发:“勃海王,尚有遗孤乎?”
太保曹嵩,慷慨发声:“自勃海王(刘)悝以降。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狱中。傅、相以下,以辅导王不忠,悉伏诛。”
少年天子,一声暗叹:“朕,已尽知。”
百官无不屏气。前朝旧事,宫闱禁忌。岂是我等可参与其中。
少顷。董侯振作精神:“陈王宠,私藏传国玉玺之事,又当如何?”
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殿中群臣,两党棋峙。领会上命,揣摩圣意。岂有泛泛之辈。天子口出“私藏传国玉玺”之句,已坐实陈王宠之罪。
故后半句“又当如何”?
天子乃是问罪也。
殿中曹党,无不士气大振。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禀陛下,可诏命陈王宠,速将传国玉玺,完璧归甄。如若不从,传檄讨回。”
谓先礼后兵。少年天子,轻轻颔首。又含笑发问:“太师,以为如何?”
“老臣无异议。”王允肃容奏对。
闻此言。殿中王党,悉数噤声。不再据理力争。
王太师乃纯臣。少年天子心中慨叹,而面色不变:“善。”
“陛下明见。”二党齐声。